2022年9月10日,我度过了人生中第十七个教师节,然后,递交了辞职信。为我十六年的教学生涯,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那一刻,心里涌动着难以名状的不舍,沉甸甸的。
后来遇见以前的同事,他们大多以为我的离开是“蓄谋已久”。我从未解释,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从萌生去意到真正转身,不过短短两个月。人生的轨迹,有时竟真的会被一句无心之言彻底改变。
那个决定一切的周末,我们来到了现在居住的城市。返程的车上,我看着窗外,随口说:“如果能在这里生活,应该挺好吧。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从我出生到工作,从未真正远离过家乡。内心深处,我总觉得,一辈子守在一个地方,或许是一种遗憾。我渴望我的孩子能拥有不一样的天空,也渴望自己挣脱熟悉的茧房,去体验另一种人生的温度。
没想到,这几句轻飘飘的话,却在丈夫心里落了地。几天后,他认真地问我:“我们搬家吧?”我几乎没怎么纠结,就点了头。可当激情褪去,现实的忧虑便浮了上来:丈夫的生意刚有起色,远未到高枕无忧的地步;而我若全职在家,经济的重担、关系的平衡,都是未知数。更让我揪心的是,我年过七旬的父母,见一面,便少一面。我如何忍心,将自己变成他们远方的一个念想?
在如此的反复拉扯中,半年过去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启程。
辞职后的日子,并非想象中的云淡风轻。首先将我淹没的,是琐碎的家务。日复一日的拖地、洗碗,让我感到生命在无声地耗散,每一天都仿佛一无所获。在那段自我否定与自我安慰交织的时光里,我慢慢学着与自己和解。
转眼,三年过去了。我悄然发现,一些固执的感受已然松动。我不再视家务为缠人的负累,锅碗瓢盆的叮当声里,也奏响了为家人付出的安心曲。我不再觉得忙里偷闲是“罪大恶极”,曾经如影随形的“不配得感”,也正从脑海里慢慢淡去。我渐渐相信,眼下就是最好的安排——能为家人烹制合口的饭菜,能陪伴孩子从容成长,能在闲暇时拾起自己的小爱好,这何尝不是一种笃定的幸福?
我对幸福的理解,其实从未改变。它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史诗,而是内心细微的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如今,我愿全然接纳当下的自己,与那个紧绷的、焦虑的过往温柔告别。好好爱自己,爱家人,沉浸式地去生活。曾经,我无比惧怕死亡,觉得它遥远而恐怖。如今我却觉得,人生本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程。既然终将离去,世间无一物可以带走,那么唯一重要的,便是珍惜活着的每一个当下,珍视每一次独特的人生体验。不必过分纠结,无需过度焦虑,学会放过自己,也宽容家人,让松弛感像空气一样,自然流动在生命的每一寸光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