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位美籍华裔作家平地一声惊雷轰动了欧美文坛,她就是伍绮诗。
伍绮诗出生于美国,是香港移民美国的第二代,父母都是科学家,作者本人毕业于哈佛大学。
2014年伍绮诗的处女座《无声的告白》,登上亚马逊图书第一名,力村上春树等文坛名家以及大牌畅销书作家。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让伍绮诗名声大噪,同时也填补了华裔作家在欧美主流文学界的空白。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
《无声的告白》是一本你读完想要抽一支烟的书,压抑,阴冷,总想找一个发泄口,可是好像又说不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该去责怪谁,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悲剧角色。
一、人生的每一次出场都是计划之外的变化
身为母亲的玛丽琳在单亲家庭长大,她从小的目标就是挑战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拒绝成为一个母亲眼里循规蹈矩的家庭妇女。
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因此总是与母亲的意愿背道而驰,她学习理工科、手工,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本来以为自己的梦想已经逐渐走近了,可是在大学时期,她遇到了詹姆斯,她未来的丈夫,她孩子的父亲,这一切全都变了。
没有毕业就怀孕生子,所以学业也中断了。人总是这样,年轻的时候以为爱情时全部,哪怕是父母的劝告,都是听不进去的。
母亲告诉她应该找一个跟她一样的人,这里的一样是种族,因为詹姆斯是二战时期逃亡美国的华人,肤色、种族都成为一切悲剧的根源。
玛丽琳没有听,她固执己见。
命运总是无情的,所谓天不遂人愿,玛丽琳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家庭妇女,照顾儿女,伺候丈夫。
婚后她也曾出逃过,想过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她提醒自己:
“你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你的人生不止如此”。
没想到她又怀孕了,这次算是彻底结束了自己的梦想之路。自己的梦想断了,她将所有的希望强加给了女儿莉迪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二、越是想要隐藏的秘密,越容易暴露在太阳底下
父亲詹姆斯。像极了很多家庭的父亲。逃避问题,所有的家务事只要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切就万事大吉。
他内心是自卑的,因为华裔的身份,他受够了外界的歧视,虽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哈佛大学,想要留校成为一名教授。但是又是因为身份问题,梦想最终破灭了。
直到一个白人姑娘亲吻了他,他觉得他被接纳了,可是因为结婚时玛丽琳母亲那句“你应该找一个跟你很像的人结婚”成为了他内心的定时炸弹。
但是他不敢问,逃避。
因为从小遭受的歧视、屈辱,面对孩子他也是逃避问题,哪怕已经察觉到孩子的异样,他还是选择沉默。
直到莉迪亚的死才将这场沉默彻底打破,将他彻底击醒。
“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你只是学会了得过且过而已。”
三、所有你想逃离的,最终都得归来面对
哥哥内斯是那个家里唯一理解妹妹莉迪亚的人,哪怕是一个眼神也是安慰,可是他上了大学,逃一样的离开了那个让人窒息的家庭。
你所逃避的都是你懦弱的表现,你以为逃避能解决问题,可你永远都因为那个逃避成为心里的阴影。
他太喜欢自由的感觉了,连妹妹的电话都成了敷衍。
为莉迪亚拖底的人都放弃她了,她最终的选择也是无声的告白和对内斯的启示。
莉迪亚死了,内斯回来,带着所有的愧疚来面对那个早已病得不轻的家庭,哪怕借酒消愁,这一切都是成长的代价。
四、没有一个人的存在是毫无价值的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汉娜,她总是被忽略。
上面有优秀的姐姐,所以她的存在就像是一个透明人。她总是细致的观察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哪怕她已经察觉姐姐莉迪亚的异样,她也不敢表达,因为她太小了,在那个家里太没有分量了。
她总是一个人祈祷着家里人都恢复往常一样,不再争吵,不再有压抑。
就是这么一个被忽略的孩子,因为姐姐的死终于被发现。
这一切看起来多么可笑,为什么要用死亡的代价,换回爱原本的样子。
五、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即便没有上锁,也比监狱可怕
莉迪亚作为家里的老二,也是母亲梦想的承载品。
因为母亲之前的离家出走,她变得小心翼翼,她告诉自己:
只要母亲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她要实现母亲地每一个愿望。
她讨好着母亲,只要母亲地心愿他都意义服从着,“是的”,“好的”,“我愿意妈妈”。
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不爱科学,更讨厌医学,因为她只爱妈妈。
一位母亲永远别怀疑孩子对你的爱,她可能是这世界上最纯净的爱。
六、最后
莉迪亚最终选择了沉没湖底,她觉得自己像一把弦绷得太紧的小提琴,即使最微不足道的振动,也会让她嗡嗡作响。
她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是错的。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望找到真正的自己。”
孩子不是父母的延续品,也是梦想承载机器,他们要的可能很简单就是爱的拥抱,温情的陪伴。
而家人之间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如何让去爱,如何去表达,让你的爱从沉默中发出声音。
这样一个家庭,从父母亲到孩子,每一个人都带着伤疤成长,不知去责怪谁,
也许死并非没有,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也没有真的失去,因为遗忘才是失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