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尝试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这个适合是有很大学问的,我想在这里做一个总结和梳理,好让自己继续进行更高层次的尝试。
比如说一个内向的孩子,他可以看小说还是读诗歌,我需要知道这个孩子内向到什么程度了,然后有选择的来做努力。
如果是一个相对内向的孩子,看和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需要做一些随机观察,进行时时刻刻的有针对性调整,好让孩子的性格发展更加合理,就够了。
一个比较严重的孩子,就是他特别内向,这样的孩子是让家长头疼的,我会建议他读诗歌,每天都要大声地诵读。
用一段时间,这个孩子的内向就会有所调整,然后可以读一些小说了,对小说的种类也要有所选择,不可以让孩子自己遇到什么就看什么。
而第三种是非常严重的,需要我们做诵读观察,就是孩子读诗的时候会不会有所排斥,而激化他的内向型性格,这是很考验我们的观察力和服务意识的。
我比较希望让这样的孩子读小说,既然已经特别内向了,不如在内向上发展自己,形成自己的性格优势,因为性格本身没有任何好坏之分。
但是合理的利用性格是可以帮助一个孩子,有更多的机会爱上阅读的,我在几年前尝试过,那个时候效果特别明显。
可是后来自己放弃了,现在我再一次开始这样的实践,用阅读来影响孩子的成长,或者说是调节孩子的成长,首先得保证孩子爱上阅读。
而我上边列举的那三种情况,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所喜欢的阅读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不断调整。
这里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更多的认识学生,更多的参与孩子阅读的过程,还有就是对他们的阅读进行总体的设定,做有价值的推进。
我计划用剩下的两年时间,主要帮助性格内向的孩子,让他们通过阅读来调整自己,并且爱上自己的阅读。
所以我采购了让他们阅读的足够多的书,有我自己统一管理,这样可以提供一个阅读保证,不出意外的话,这些书还需要不断地增加。
我以后会要求自己所遇到的所有学生,先共同购置一套书,以保证接下来的成长,当然这是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
经过和每一个孩子协商以后,然后确定不同孩子的不同阅读方向,把书籍当成孩子成长的加速器,如果有了问题,也可以作为自我修复的药。
如果回到家庭教育,更加可以保证因人而异的,但是购置那么多的书,肯定会被一些家长放弃的,这也许就是学校教育的好处吧。
让教育成为一个综合施策的过程,循序渐进的帮助这些学生成长,就要把各种资源更好的利用起来,一切都是可以预期的。
只要让一个孩子点燃其他孩子,让这种点燃不断地被放大,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成长共识,让家长也明白阅读所能够带来的价值,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