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是个小麦粑飘香的节日。
在家乡有一种树,它的叶子用来发粑的,其形状跟梧桐叶有点像,人们叫它粑叶树。用它蒸出来的粑特别香,且好吃。
节日前的三、五天,人们就开始为发粑粑做准备了。三两个人相邀,一起去打粑叶,一路上走着,谈着,笑着,这节日的气氛从这时开始蔓延开来…
粑叶打回来之后,用清水洗净。接着就可以剪粑叶了,大的一叶可以剪一个,小的要给它剪开拼起来,再剪成圆形,用牙签穿好放到装有凉水的桶里泡着,等在面和好之前,把粑叶摆到桌子上,或者竹编的簈簟[píng] [diàn]上,一行行摆好。行船先办落水之地哦,呵呵!
发粑之前要先调好粑娘。提前多煮点粥,找一个稍大一点的盆子盛上大半盆子(防止加面粉调后发酵溢出来),让它发酵。大概两天功夫,粥就质变了,闻起来有一股嗖嗖的味道。这时候,把粑引子(米粉加清水、白酒和好,发酵后在太阳下晒干,留着备用)掰开,捏碎加进去,用筷子调一下,再加入两大汤勺面粉,边放边用筷子搅拌,搅拌的时间要长一点,调好后,静置个把小时,等到面上冒有小泡泡时,此刻会闻到淡淡的发酵的香味,再次加上面粉,跟第一次加入的面粉量差不多,快速搅拌,如此反复七八次,而香味一次比一次浓,惹得肚子里的小虫虫都跑出来了。
接下来,就可以和面了,这可是个力气活。
首先,放一个大盆搁桌上,把面粉倒入盆中,然后,把先前做好的粑娘倒进去,用手调开,搅拌均匀,这时的面最粘手,不时的两手对搓一下,让面落下来。或用手指将粘在手上面刮下来。开始揉面,双手放到面上,手指微微弯曲,把面带到跟前,再用手掌将面往前推送,收腹,手臂用力,一来二去,重复做。偶尔把左右两边的面往上拢一拢,继续简单重复。等到面揉得快要成团的时候,紧握双拳用力往面团上揣,左右拳交替使用,直到“惨不忍睹”,才从底下往上翻个边,双手放在面团上,打圈揉,揉几分钟后,再握双拳动作同上,如此反复。等到揉成的面团不粘盆底了,这面就和得差不多了,而这和面的人早已是大汗淋漓。最后再狠狠揉几把,总而言之,和面时间越长越好。因为面和生了,蒸出来的粑口感硬,只有和了熟的面,蒸出来的粑吃起来口感软,有嚼劲。
做粑粑可就简单了,在面团上掐一个小团子放到手里,用手捏成拳头,大拇指圈住食指,让面从圈里挤出来,放到粑叶上,这样做出来的粑既光滑又圆润。
粑粑做好后,就静静地等着,等到粑粑的面上起了小泡泡,就可以上蒸笼蒸了。
第一蒸笼的粑粑出笼了,粑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拿一个粑粑,呀,好烫,右手转到左手,左手递到右手,咬一口,嗯嗯,烫,嚼一嚼,有劲道,好吃!
然后,邻里间,你送几个粑粑给我尝尝,我送几个粑粑给你尝尝,那个亲热劲,想想都感动!
虽然从头到尾忙了好几天,但这个过程却是很享受的。发的粑粑能吃一个礼拜左右。只要还有粑吃,你就会觉得还在过节。
如今过节,绝大部分人已经简化了,因为成年子女大都不在身边,自个儿吃不了多少,所以也就不去起那个念头了,干干脆脆地去早点摊位买十来个粑粑或馒头回家,端午节那天吃。不发粑粑真的少了节日的氛围,而这端午节的氛围只限于一顿饭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