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亡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译: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不好的自然就没有了,都知道一个高深的道理,这个道理也就不高深了。有,是从无生发出来的;难,是从易达到的;长,是和短相比较而来的;高,是从下积累而来的;音,是由声应和协调而成的;先,是因为有后跟随才有的。所以真正理解“道”的王,做顺其自然的事,教导别人时不作过多苛责、指令。万物生发,不用有人干预,(圣人做事时)有所帮助不过分强调,有成效也不居功。因为不居功,也就不用患得患失了。
解:
美之为美,美之所以为美的道理,包含怎么样成就美好的意思,不只是一种概念和理论,也含有行动的意思。
恶已,恶,与美(好)相对,有缺陷、不好、丑陋的意思。已,帛书和简书都是“已”字,理解为停止。如果理解为“矣”,句子就成了好与不好、善与不善的互相对立的意思,与下文不符。
善,擅长。。。,理解为一项高明的方法、技术,或者一套高深的理论。
有无之相生也。。。先,后之相随也,这几句,前者由后者发展而来,相,根据句中意思,表示一种单向趋势,而不是一般认为的互相的意思,比如高是低累积而来的,反过来则说不通。
圣人,理解“道”的远古领导者,即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人,不同于儒家的圣贤道德的人。
亡为,无为,这个是重要概念,理解为不是根据个人认知和意愿妄为,而是遵循“道”去为。
不言之教,如果按通常理解为不说教而身体力行地教,在整篇中显得突兀;所以“不言”理解为不苛责、不作过分的要求、不强加自己的认知和意愿于人。
弗始,相对于万物自发的“作”,“始”强调的是人为的“滋生”,理解为干扰。
弗志,弗居,弗失,为而弗志,有作为(作用)不特意记录,理解为不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成而弗居,不以成功(的人)自居;弗去,不自居为什么样的人,也就不担心失去这种名声,不认为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也就不会太在意这一时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