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广州生活十年的人,吸引我读这本小书《亲爱的米亚》是它的副标题为“在广州遇到的79个故事”。
翻看目录一看,以地标为轴线展开,分别是“广州站”、“上下九”、“北京路”、“东山口”、“杨箕”、“天河北”、“江南西”、“番禺”。但凡在广州生活过皆不会对这八个地点陌生。
这八个地点,都发生过怎么的故事,作为每天陪伴着这故事里主角擦肩而过的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觉得想要去了解,颇有种这是我老乡的故事的感觉,虽然这老乡广义的老乡,即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
每一个章节里既然以地标为轴,发生的故事也与之有关。
比如广州站里,最代表的当然是每天南上北来的故事,而这来来往往中最热闹的莫过于春运。所以开篇即写春运,还是08年的春运,作者用第三者视觉克制的描写了08年雪灾带来的广州火车站滞留事故,没有什么时候会比08年春运更能体现火车站给人带来的希望与绝望。
作为亲眼目睹过那一年春运带来的苦难与哀愁的我来说,我永远无法忘怀我在被困28个小时后终于回到广州,以为自己是最困累饿的人,却在踏出火车站后完全被整个广场的人海给震撼住,那不是普通的人海,那是浸泡在冰冷雨里,眼神里都有无限期待无限渴求。
这个故事再次力现了当年情景,那年埋藏在心中的悲悯一下子被故事激发,也自此看到火车站就觉得自己曾亲历这个城市的苦难与历史一样。
全文总共79个故事,我大概看了一半,都是非常短小精炼的故事,每篇不过千字,将故事写完,作者不诉任何情感,只写,冷静的写,作为旁观者写。
比如写《好人家的女儿里》说到母亲通过观察女儿工作判断自己的女儿根本没有能力买房,得出结论这房子并非女儿光明所得,最后得知是女儿傍大款而得,内心禁不住悲戚:你是好人家女儿,你怎么可以这样。
故事讲完,作者只字未言评判,到底这样对与否,只留读者自己判断。
而在"上下九"、"北京路"、"杨箕"则更多通过小故事来探讨本地人在获得土地红利同时,内在价值观和婚姻择偶之间微妙的变化。
《嫁个猎德仔》里谈到女主和男主相亲的问答就是彼此有啥日常活动,直到谈到对方拆迁有几套房后,哪怕对对方再不满意都会自然的说出:几时一起看戏(看电影)啊?作者依然没有评判,但她从客观而又冷静的刻画了一代广州本地人的目前的精神世界和物质所求。
作者的笔触还留意到了独生子女,在组建家庭后父母的养老问题。
《黄伯很快就要八十岁》中写快八十岁的黄伯由于晚年常年生病,儿子一周回家一次,在街坊看来已算极孝,但没人知道黄伯的内心,在一次早晨老伴出去买菜的间隙黄伯跳楼自杀。读之不禁恻然,却也是不得不深思,未来养老,陪伴该走向何处。
每一篇都是非常冷静客观而且不客气,将广州这个城市外来人,本地人的情感,社会,生活夹杂在情欲中一一展现给作者,它也许不是最真实的,也不一定就是广州真貌,但每一个在广州生活的人,你或许都曾遇到过类似的人或者事,偶尔还是情。
因我除了老家,在广州已呆十年,虽未在这个城市真正算落脚但是内心早已视广州为第二故乡,且我最初的工作经历让我足迹踏遍广州大半地区。
广州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妥帖的包容和接受。而我对广州有着更为着力的喜欢和深情,也就更愿意从无数的角度去看自己所在的这座有人说充满包容,有人说到处竞争,光明阴暗同存,同时机遇也遍地的城市。
我喜欢看各个本土作家不断的将每一个熟悉的地方变成我不熟知的故事中;也每每惊喜于他们让给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广州,说到底,广州是多面的,彼此包容彼此接纳。
所以这本书虽写得很有种都市的浮华和感情夹杂,但,这也是广州的一面,我所愿意了解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