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上有两个很大的主流,一种是纯为工作性质,认为电影是虚构的,拍一个故事出来只为给观众一个半小时的逃避现实,轻轻松松就可以;而我亦都是先让观众知道我拍的是假的,在吸引他们入场之后,他们才会发觉在虚构的包装下原来可以好好玩。 ” 节录自《方育平:半杯水,半个导演半边人》,香港《文匯报》(2009年7月28日)
早前在百老汇主办一年一度“港片年华”电影展上看了方育平的名作《半边人》,看完可以说惊讶不已。它不是纪录片,但却有纪录片的真实,同时又是一部有戏剧创作的剧情片。影片原是为了纪念早逝的电影人戈武,以他为蓝本拍摄,但创作过程却发现曾经是戈武的演戏班学员的许素莹所提供的故事更吸引,于是影片的焦点聚焦在阿莹身上。
影片中的演员几乎是非职业演员,许素莹一家人几乎都真实出镜演回自己,包括阿莹的男朋友也是素人上阵。在真实与戏剧创作之间,体现的是方育平的技艺和控制力,还有胆识。影片太多戏令人好奇,无论是阿莹和男朋友在茶餐厅接受张松柏(王正方 饰)访问谈两人感情,还是阿莹一家人吃饭的场面,作为一部有剧本创作的剧情片,这些如纪录片般真实的场景是怎么被流畅地拍出来的。
不过这篇文章不想单独谈《半边人》,而是更想谈谈方育平在拍长片之前,在电视台时期拍的短片。一来去年有段时间集中补看了很多方育平的电视短片,想借机介绍,二来曾经听过一种说法,意思是在众多香港新浪潮导演中,方育平是在影像和风格上最有坚持和延续的一位。当我看完《半边人》,信焉。
方育平长片的产量不多,整个八十年代(1980年-1989年)只拍了三部长片,《父子情》、《半边人》、《美国心》,但三部电影已令他三度夺得金像奖最佳导演,这三部名作无论是创作方式还是风格主题都延续自他在香港电台单元剧《狮子山下》的作品,就是纪录性和捕捉真实的影象,结合虚构的戏剧创作,有评论认为无论是《父子情》还是《半边人》其实是加长版的《狮子山下》。
《元洲仔之歌》
方育平的成名作。故事讲述的是大埔元洲仔渔民大成(郭峰 饰)一家8口人的艇上生活,透过对他们生活的描述反映当时这些长期住在水上的渔民生存环境的恶劣,还有贫穷问题。大成几代人都以出海打鱼维生,父亲年老出不了海,就在近海打捞昆布,黄莎莉饰演的妻子带着5个孩子,靠车衣帮补家计。
就是这种家庭处境,大成却奢侈赌成性,不理家庭,甚至偷妻子的辛苦钱去赌。大成好堵的背后有很多香港当时的现实问题,这些渔民文化水平低,除了打渔就没有其他技能,所以他们也上不了岸。70年代虽然港府有公屋计划,让很多住木屋区的底层市民住上了房子,但这群居住在船上的元洲仔渔民处境却被忽视,他们常年生活在潮湿闷热的船内,制水让他们不仅食水成问题,也断了他们的谋生方式,大成父亲打捞昆布,而洗昆布需要用干净的自来水。尽管我们从父亲的对白中知道每年港督都会来这里看龙舟,但政府却从来没关心过他们的现实处境。
元洲仔就像一个被人遗忘的地方,影片开始是九广铁路,是即将到来的新市镇,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接着画面一转已是宁静的元洲仔,之前的现代化与这里无关。影片结尾,两个外国摄影师路过,他们拍摄元洲仔渔民的生活,小孩们问他们要钱,当两个摄影师看到黄莎莉在水龙头旁帮儿子冲洗,他们把镜头拉近拍摄,这些画面对他们充满猎奇,影片以黄莎莉看到突如其来的摄影机脸上尽是惶恐的凝镜结束,很有冲击感,原来这个地方是要通过洋人的猎奇镜头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野孩子》
这部40分钟的短片可以说是方育平的电视台年代最出名也是水准最高的一部作品。它和《元洲仔之歌》一样,故事背景落在城市之外,偏远地区的人物故事,《野孩子》描述的是一群生活在坟场周围,以“打山头”为乐的野孩子,他们为来扫墓的人清洗先人墓碑换取报酬。影片的主角阿海(汪伟 饰)因为妈妈要上班没人照顾,于是把他带到阿嫲家,由阿嫲(陈立品 饰)照顾。全片是以阿海的视点出发,坟场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好奇,他也融入了这群野孩子,和他们一起打山头。
《野孩子》通过对这群野孩子的描述并非要表达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尽管有那么一场戏孩子们分成两队玩打山头游戏,音乐欢快,充满美好,但这是全片唯一一场并不灰暗的场面。相反地,影片处处表现死亡意象:坟场上一个个墓碑,多次剪入空中盘旋的秃鹰,孩子们一起打蛇,被埋的青蛙、乌龟,还有最后打死道友,暴力和死亡围绕着这群野孩子的成长,他们的未来并不乐观。
影片中阿嫲送给阿海的那只乌龟的生死象征很值得回味。阿嫲带阿海去拜祭爷爷,在爷爷的墓前给阿海讲家族的故事,乌龟原来对他们家有着特殊的意义。“大龟变细龟,细龟变大龟”是阿海其中一句印象很深的对白,阿海对生和死懵懂不知,他以为乌龟也可以像植物一样埋在地下就会生长出新生命(戏中一幕,阿海把枯萎的小树拔了,四叔公对他解释第二年小树的生命还会重新长出),结果把乌龟活埋致死,同时也暗示阿嫲的离开,阿海看到乌龟没气了,伤心哭着找四叔公,此时四叔公把嫲嫲的死讯告诉阿海,阿海是以在阿嫲和乌龟的离开中了解死亡。
阿海和阿嫲之间的感情真挚感人,陈立品的慈祥和对阿海的爱演绎不在话下,童星汪伟的童真、灵性和在镜头前的表现力令人眼前一亮。在《野孩子》之前,汪伟已经是电视荧幕的常客,出现在丽的和港台一些单元剧,但《野孩子》依然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效果,尤其汪伟是故事的灵魂,叙事的视点是从他的角度出发,他的演出给了我们很多感悟和感动,这不仅是方育平善于调教儿童演员,也和汪伟的天份,还有演出经验分不开。阿海这个角色有方育平自身的影子,发展到后来就有了更加个人自传色彩的《父子情》。
《夜游人》
这部短片方育平不再关注城市边缘的人物,而是把镜头拉回到市区。同样有汪伟主演,角色也是野孩子,不过这次是一名夜幕下闹市中的野孩子,由于父母忙碌,疏于照顾,汪伟只能独自游走街头玩耍,一天晚上他遇到了跑社会新闻的记者朱江,朱江入夜驱车游走在九龙,为的是要拿搏眼球的社会新闻,一大一小,两个夜游人发展出一段奇妙的友谊。
《夜游人》并不是一部需要剧情推动的单元剧,而是关于人的一种处境和内心的表达,方育平在这部短片中少了像《元洲仔之歌》中偏纪录的镜头。朱江一直反思自己跑社会新闻的手段和方式,报社要求社会新闻猎奇,要拿这些新闻就要不择手段,片中朱江的痛苦直到汪伟被车撞倒受伤送院被释放出来,也有自责,因为他觉得汪伟的受伤也间接和他有关(拒绝再带他游车河)。汪伟夜幕下街头游荡,他的孤独,缺少被关爱也引发我们对城市野孩子的同情。
除了这三部短片,方育平的电视台时期作品还有《老犂》、《梦的选择》、《新生》、《临记》、《为了哥哥》等等,这几部皆反应当时社会某一类现实,风格和主题都多样化,《老犂》讲的是老年单身汉娶泰国妻子,是少有比较轻快和喜剧的作品,《梦的选择》用三个台湾女人故事描述人间色相,还有《新生》是真人真事改编,关于吸毒青年被释放后试图重回社会却遭受家人和社会歧视。
大约9年前香港电影资料馆曾经做过方育平电视台年代的专题,放映这一批《狮子山下》单元剧,现在youtube上也可以看到《元洲仔之歌》、《野孩子》、《老犂》、《梦的选择》、《新生》这几部作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搜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