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应该听过不少的故事,如果现在让你讲出来,你首先想到哪些故事呢?你能够随机流畅的讲出几个故事来吗?十天之前我也不能,比如有好几次我小侄女要我给她讲故事时,虽然脑子里能够蹦出些似曾相识的故事,但是好像没法讲出来,索性懒得去想,拿起她的故事书,给她“讲”、、、、、、
直到最近参加了Tom教练的口才训练营,我才意识到在这个看似不经意的过程中自己缺失的是什么,错过的是什么?
为什么明明脑子里面记得一些小故事却讲不出呢?Tom教练提到了一个口脑协调,初看这个词时,感觉挺逗的,不过再联想下一些生活场景,比如演讲中词的卡顿、比如日常中词不达意、想到说不清等不都是脑子里面所想却不能恰当的表达出吗?而第一个环节随机讲故事就相当于对口脑灵活度专项训练。
其实这只是讲故事的入门专项训练,后面我才发现原来还有进阶版的讲故事,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小故事做主题升华练习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力,比如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的即听即说练习自己抓重点、快速反应、准备表达的能力。第一次发现原来小故事不仅仅给我们传达大道理,还可以拿来一步步地练习自己所欠缺的能力。
之前提到练习口才,首先想到的便是练习演讲,不过时常面对的窘境就是基本把练习的心力都耗在准备内容上,相对来说,初期用小故事逐步专项训练更容易落实。
那么如何去讲好一个故事呢?
Tom教练提到了五个维度去理解故事,用三幕法去讲故事。
如何从五个维度去理解故事呢?
五个维度:人物冲突行动结局主题
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人物:七个人
冲突:共分一桶粥,粥不够
行动:抓阄决定谁来分粥---只有一天能吃饱
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产生了腐败
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争执不休,喝凉粥
轮流分粥,分粥的人拿最后一碗----相安无事
结局: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主题:团队中有了合理的游戏规则和制度,才能保证“责、权、利”的清晰,维护相对公平的环境,让团队健康和谐发展
通过五维法,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理解故事的线索和重点。
如何用三幕法讲故事呢?
Tom教练讲到,三幕法其实就像看图说话,或者想放电影一般,我们可以把看到或者听到的故事转化为三个有序的画面,从而串联在一起表达出来。
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袋鼠与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第一幕:动物管理员发现袋鼠出逃,开会讨论,认为是因为笼子不够高,决定吧笼子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
第二幕:袋鼠二次出逃,管理员又把笼子的高度增加到30米,袋鼠再次出逃,他们索性把笼子加高到100米
第三幕,长颈鹿和袋鼠对话,袋鼠说出事情的根本原因
记住三幕主要的画面可以帮我们把整个故事串起来,这样在讲故事内容部分,只需要根据自己的语言把自己脑中的画面说出来就可以了。
虽然不是出于当下所常提到的培养故事思维、要会讲故事等而去讲了几十个故事,但小故事的确可以是方便又有趣的口脑训练方式,目前还没到即听即说环节,我想这个环节应该更有挑战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