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地看完了帕慕克的《寂静的房子》,虽然也间或了解过一些土耳其的历史人文,但完全不敢说自己看懂了。在帕慕克笔下众人冗长琐细的心理活动中,只感觉到言语的阻塞与乏力。
像是一生致力于编撰百科全书教化众生,却连家人也无法无心感悟的塞拉哈亭;从小被教导要顺从少言,对丈夫、对孙辈的一切话语都回复以静默的法蒂玛;向往的交谈止步于重复已知的事件,对未知世界完全无能的雷吉普;梦想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却沉浸在现世的自我的悲哀中难以自拔的法鲁克;对社会变革充满理想,却对真实的斗争束手无策并最终送命的倪尔君;在物质享乐世界与精神理想世界、伸手主义与自力更生间摇摆游移的麦廷,以及在奢靡不羁的生活中浮沉暝茫的杰伊兰;在现实世界四处碰壁,被自卑与自强、良善与冲动时刻煎熬的哈桑;以自己极为有限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对其想法愿望却完全无知的伊斯玛依尔;不愿与现实同流合污却也无力撼动的多昂,以及他像影子般隐形柔弱的妻子……
所有的角色虽有交集,却都像一旦开口就会互斥的粒子,只能在自己的小宇宙里自嗨。作为一个热爱家庭生活喜欢集体温暖的人,我更是由衷地不屑由于自私冷漠间接害死倪尔君的法鲁克、麦廷两兄弟,在我看来其罪恶并不输于行凶的哈桑。作为故事,这本书真算一个悲凉绝望的典型。
而作为历史,这些看时混沌现在却越来越鲜明的人物,在从奥斯曼帝国到土耳其共和国、从繁华到没落、从传统到西化的转变中,却都有了可信度,也都浮现出或明或暗的坐标。比如,固守旧宅传统已被时代远远抛弃的老人们,沉迷呼愁不能自省自救的中年人,物质丰富心灵空虚的富家子女,没落中产阶级的复兴愿望,理想主义者,空想主义者,投机分子……所以,也许跳出故事表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帕慕克,更好地了解土耳其。不过与其这样,干嘛不直接去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