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下午,忙完一场较大的年度工作会议后,照例请综合文字口的弟兄们,一起来小结领导讲话材料的得失和启示,一人谈、大家议,交流碰撞、求同存异,彼此交换着萧伯纳式的“苹果和思想”。
之所以坚持这样的例会,就是想让我们这个“老中青”(70后、80后、90后)团队能共同提高、尽快形成有效战斗力,真正能苦有所值、“苦得其所”。就如何找到“苦得其所”中“所”的窍门,我围绕一个“找”字,分享了一些见解:一要会找会议。我们起草的领导讲话材料,绝大多数都是为会议服务的,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会议,找一找各地各级同类型的会议报道材料,重点关注理论前沿地区和周边地区的会议,感受其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还要关注本地以前和近期召开的类似会议,把材料前后串联起来,研究领导讲话的思路衔接、举措延续,避免同质化“翻烧饼”;如果时间允许,还要有意识的去旁听、关注其他领导或部门召开的相关会议,以获取更多的会议资料。二要会找素材。起草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会议材料,要第一时间借助公文平台收集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以便谋划思路时,把文件要求与工作着力点结合起来,既顺应上情,又合乎下情,同时从领导过往讲话所强调的重点和批示过的相关材料来寻找素材,这样有的放矢、靠船下篙,就能有效地把好素材源头关。三要会找标题。题好一半文,平时看报纸杂志时,要有意识地收集一些精彩的大标题、小标题,并借助网络和自己电脑中收集的材料,通过关键字检索,来寻找到一些好标题。有时,一篇普通常规的材料,因为标题的修改完善,能变得有声有色、活色生香,整体质量立马拉上去了。四要会找缺点。在学习借鉴别人材料时,要学会用“文人相轻”的眼光去“挑刺”,多多发现其中的缺点,抑或瑕疵,这样自己就能有意识地避开这些“别人的不足”;实际写作中,大家往往是各写一段,再组合成篇,在组合之前,先相互交换一下,互相审阅、互相“揭短”、互相辩论、互相提高。五要会找朋友。文字高手往往都是信息高手,要善于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文字人做朋友,善于把别人收集的信息材料“拿过来”,定期交换彼此写得好的材料和彼此收集的高质量信息材料;还可以相互交流启发思路、相互修改完善材料,在互帮互助中,巧借外力,成全材料,成就自己,……
这是我写文稿的一点感悟,也是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虽然出发点是为了能“苦得其所”,但事与愿违,实际工作生活中,却常常是“苦得其苦”——辛苦,心也苦,为什么我不能像今天找文字窍门一样,去找到“不苦”的心门呢?为什么能在工具层面找到“不苦”的路径,抑或捷径,却又不能在人文层面找到“心不苦”的释然和解脱呢?很多时候,我们把表面的苦累和心里的苦累直接联通、划等号了,没有真正发挥好心门的过滤、调节作用,以至于苦累叠加、苦上加苦。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太多时候,我们过于看重物质层面的“本我”,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自我”,出现了“物我两不忘”的窘境。“物我两不忘”是常态,“物我两忘”是哲人和艺术家的境界,也是我们所孜孜追求的境界。此境界虽难常有,但“跳一跳摘到桃”般的触碰,却可以常有,可以此短暂的甜蜜一下内心,久而久之,我们就能在修身的同时,有更多频次的领悟和心得,如此,则可以身心双修,不断增强心力,达到心的力量和身的力量和谐统一、良性循环。
这样身心合一、静心静气,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纵身在凡间,亦能心升明月。正如陈明所唱的那样,“让我找到你,就从那一刻起,一开始,一路走,一辈子”,我也要努力找到“你”,找到心灵深处的“你”,诚若如此,或若能向此靠近,则幸甚至哉!
——谨以此文记录一段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心潮波澜,铭记一个对工作、生活具有醒悟式的小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