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斯说,苛求快乐反而会破坏生活。生活本来就是苦乐并存的,当我们总是试图消除痛苦,去寻找快乐的感觉来掩盖或麻痹痛苦,或者强行转移注意力来忘却痛苦,我们就因为无法接纳痛苦而错失调整自己的机会。
要知道,当我们试图阻挡负面感受时,也同时隔离了积极感受。正如治疗师杰瑞·海德所言:“情绪不是混音台,它们只要主音量。你无法淡化悲伤和痛苦,并强化幸福和快乐。你只要把一种情绪调低,所有的情绪都会一并调低。”
我认为海德的这个比喻特别形象,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情绪之间的关系,情绪之间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牵制的状态。因为不管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我们自身的一种感受能力,当你对痛苦的反应程度降低时,对幸福快乐的感受力也跟着不灵敏了。
心理学家珍妮·西格尔的女儿因为抑郁症跳楼自杀,其原因就是她与丈夫作为心理学工作者过分信奉药物治疗的疗效,甚至放弃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造成了女儿的悲剧。女儿的离世给了他们很大的打击,西格尔写的《感受爱》一书揭示了对我们情绪造成影响的并非是否拥有爱,而是“能否感受到爱”。一些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钝化了脑中的情绪通路,不但患者的悲伤情绪减少了,令人愉悦的情绪也跟着减少了。
西格尔女儿的悲剧正印证了海德的话,情绪不是混音,我们无法通过减少痛苦来增加快乐。所有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来来去去。如果没有其他情绪的对比,我们也不会觉察到幸福快乐的美好。所以,为了让孩子幸福快乐,父母必须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接纳孩子对世界方方面面的体验。
不管孩子经历了什么,有任何感受,我们越是完全接纳并关爱孩子,孩子就越容易获得感受幸福的能力。其实这不仅仅对孩子如此,也适用于我们自己、我们的伴侣,我们身边其他人,我们需要接纳自己及我们所有的情绪。
当我们不把孩子悲伤、愤怒、恐惧当成需要纠正的负面情绪,而把这些情绪当做进一步了解孩子、走近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深厚。与此同时,孩子感受幸福快乐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
所以,当你的孩子,不论他尚年幼,还是已成年,你的伴侣向你倾诉痛苦的感受时,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并确认那种感受,帮对方排解情绪,让对方心情变好。此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做一个安全的容器来容纳对方的感受。
认可他人的感受,可以强化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发挥同理心,并非放弃你自己的观点,当你真正理解别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觉,并愿意跟他们一起去体会这种感受时,你才能更好去帮助他们。
接纳每一种情绪,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