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自诩是环境保护人士,但这本书从未听过,之前也不怎么看凤凰周刊的东西。
今天是在火车上读完了这本小册子(kindle版),读完后内心并不平静。
就一个想法:一定要多看书啊。三年的读研,让我整个人变得狭隘。一方面是因为需要专注某一个污染领域来做深度研究,从这个点扩展开的文献、资料都已经数不胜数,自然无暇再去顾及其他领域;另一方面是实在是太累了,做完实验看完那些文献,自己的脑力都已经欠费了,本科的时候很喜欢去看实事报道,也爱追踪环境新闻,而到读研的时候就已经不愿意、没精力去做了。
不过之后再忙也要多看书,也尽量把自己读的感受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而为什么要多读书呢?因为可以知道的更多。
这是一个问题远多于答案的时代,医生、教育、影视,可以说每一行都是,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热烈又畸形的阵痛中,可环境尤甚。
《大陆环境污染报告书》应该是罗列了从2007年到2014年前间大陆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如标志着环保意识兴起的"PX事件",如轰动全国的“pm 2.5"问题。书的一开始编者按里这样写道“有 一句戏谑之言: 如果你觉得中国的空气 太差,那是因为你还不知道水有多糟。 如果你觉得水已经很脏 了,那是 你还不知道土地有多毒。 这句话未必 科学与准确,但某种程度上, 它反映了大陆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和严重性。”
这种戏谑之言,读起来是很让人沉重的。
但沉重这种感情,这些年是经历的多了。沉重的话题并不会因为你去愤怒而得到丝毫改善,也不会因为你去逃避而自行改善。
本书从黑市上的铀矿开采、贩卖开始,依次谈及到了北京奥运会、发生在周庄的职业病“尘肺”问题、自来水、PX、空气、土壤。
与柴静当年发布的《穹顶之下》不同的是,这本小册子里的内容更加公正客观。当然静姐那部纪录片功劳无量,轰动舆论,让一线环保工作人员得到了尊重,让大众了解到了雾霾。
讲几处个人觉得书本中很有意思的地方
(1)对于外界广泛关注的空气污染问题,审查报告首先表示中国为实现北京奥组委承诺的“绿色奥运”的文字和精神作出了相当大的努力。随后提到,虽然2000年到2006年间,大气中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氮(NO2)。
(2)因为根据经验,取决于善意和信任、以自愿为原则的做法通常缺乏约束力,为牺牲环境可持续性而走捷径留下许多余地,特别是在面临工期和预算超支压力的时候。
(3)另一个产生挤压的社会现象是,现在居民可以承受花十几元钱买桶装水喝,却不能承受水价的几分钱上涨
(4)王占生:国内对饮用水的水源管理政出多门。地质矿产部门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地表水由环保部制定,农村的饮水是水利部在负责,城市供水以及管网输配由建设部负责,终端饮用水合不合格由卫生部监督。而在美国,这方面是由其环保署一条龙全抓的。
(5)这些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处理问题背后,都是政府前几年公用事业快速市场化,公共支出和监管责任履行弱化的后果。
(6)环境信息到决策过程,公开透明度的欠缺,使政府无法取信于民。令人颇为无奈的是,环评环节的公众参与已算是在听取公众意见方面做得最多的制度,中国其他各项行政管理,恶劣程度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7)而各地借助网络平台汇集在一起的声援,也在分享这种神圣荣耀和想象的悲壮中,容易集体感染上中国式抒情。
(8)作为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速度和高歌猛进的城市化步伐的代价,大陆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令人瞠目:发达国家的空气污染物问题是逐个出现、逐个解决;中国则是多种类污染物同时出现、高浓度爆发。 这是一个集前现代的烟花爆竹、餐饮油气;工业化时代的燃煤烟尘以及现代社会的汽车尾气于一体的独特环境困局。
(9)回望过去,这片土地逐渐富有,却越来越不再安全和美好。土壤、水、空气等生存基本要素的安全,到了需要时时警醒的时刻。
(10)村民们如何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科研人员能否提供污染应对、解决的技术方案,法律与制度体系怎样为受害者提供保障......伴随中国内地民众环境安全意识的提升,这些问题都将被反复考量。
从以上这些话可以感受到,环境问题不仅仅只是技术问题,它依靠决策;也不仅仅只是决策问题,因为技术确实有难关。污染环境的锅是要政府来背,但政府本身出于经济发展的目的,它就走得有些不顾后果。而治理环境的钱当然是要政府来出、要企业来出,但其余技术上的难关问题,如自来水厂、污水厂、固废处置成本高,需要居民多掏点钱,民众是否能愿意。
在环境问题,这一宏大的命题面前,政府、企业、民众、科研人员及NGO本应该是同心协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消灭敌人。但实际情况却是,各自都是受足了委屈的宝宝,或是哭诉、或是无视,互相防范或不信任。
政府自有其一套经济、政治的运作套路,我也不做多评价(个人才疏学浅,确实是无法理解政府这种宏大的机构)。
而个人能做的就是多读点书,理性对待“环境保护”这一命题,做好觉悟,从父辈、我们这一代人、我们下一代人甚至再下一代人,会有漫长的百年抗争史。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绕不开的仗。
而且可以充满期待地以为,如果公众的素质、决策权、话语权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事件中得到提升,那么与此同时也在逼着政府公开、透明、行政改革。那么诸如医疗、教育等问题,可能也就能够在同时或者依次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