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十年苦读,一朝高考结束,以为从此可以扔掉那些厚重的课本和习题集,模拟卷,撕掉那张每天令人窒息的课表,可以去感受大学的轻松愉快生活了;不过,还没来得及高兴,发现学校里有一栋叫图书馆的庞大建筑,里面居然装满了我们从未看过的书;于是我们奋发读书,毕业前感觉自己拥有的知识足以改变世界,当我们踏进职场那一刻,却又发现大学的所学几乎没有用。。。弗朗西斯·培根早就说:“知识就是力量”,最近又听罗振宇成天说:“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我们努力学习的是知识,寻求它赋给我们的力量,也期待它给我们人生的答案。但是,“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的学习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出了什么问题,如何破解呢?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可能需要读一本叫做《好好学习》的书,看看他的作者成甲是如何好好学习,并通过学习,天天向上,最后登上清华MBA的讲台,对话当今人类顶级的大智者查理·芒格的。
01_关于作者
成甲,得到APP《成甲说书》的专题讲师,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创始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超级学霸,被“逻辑思维”誉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他多年来,以每年100本书籍的阅读量和每天2小时的“晨修”反思,为他的学习与实践生涯提供了强大的知识祭奠,实现了临界爆发,成就了他卓越的知识管理能力和人生驾驭能力。
02_关于本书
03_主要内容
03.1 核心概念: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是指:经过在深度思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例如,牛顿定律,进化论,复利效应,二八法则等等。
03.2 如何提升学习层次
过去30年,中国人的认知优势逐渐从知识的数量,获取速度向知识的深度发展。大家都经历过的“千团大战”中,美团的胜出就是基于“不逃避真正的思考”,找到了生存所需的深度知识。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来呢?作者给出了三条解释:1)不会用现成的临界知识;2)陷入低水平勤奋;3)不知道学习的重点在——底层思维和方法。在太过注重执行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今天,我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提升结构能力。
03.3 如何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例子,从原来强迫自己完成读书数量目标——每年读完100本,每天读完20页——转变为放慢速度,整合新旧知识,建立两者的关联,加深对书的理解。采取绿灯心态,以慢为快,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接受他人意见,把慢功夫花费在真正重要的问题上。通过使用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的方法和记录,定期回顾以及付费购买实践的技巧来提升学习能力。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不断地用他从书中学习来的方法来实践,比如反思日记,生活记录等,来使用临界知识,不断改进前人的经验,完善自身的能力。
03.4 发现并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可以突破专业能力的上限,实现更加高效的进步。就像巴菲特所说的,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那样,初期看不出起色,但滚得时间久了,就会变得不可阻挡。如何发现并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呢?首先,是发现自己的内心热情和天赋,利用元认知这个思考的过程和临界知识这样的思考工具,发现自身的天赋与兴趣,保持热情地区独立思考;第二步就是通过刻意练习,借助外部资源来反复训练自己的临界知识;第三步是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圈,不断地投资其中,并在能力圈范围内出击,做狙击手那样,大概率地获得成功。
03.5_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作者在书中的最后一章列举了:复利效应,概率思想,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以及二八法则和安全空间等7中核心临界知识。分别从专注核心能力,累积核心资源;始终拥抱不确定性,并能够始终在大概率的事件上投入;掌握Why-How-What三步的核心思维工具,从“Why”的角度首先切入,找寻行动的意义;识别变化的环境中的危险,选好自己的生态位,通过精益创业和跟随同行中优秀的领先者,把知变为行;用系统思维的临界知识看见反直觉的高效方法,发现系统中反馈机制的秘密,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可以尝试用二八法则来理解人脉关系和加强人脉的建设,最后是在所有的决策时考虑安全空间这一临界知识,它是确保执行顺利可靠,构建反脆弱的关键知识。
04_结语
成甲的《好好学习》是一本很薄却内容很丰富的书,作者通过本书详细阐述了临界知识在个人能力破局中的重要作用,还通过自身的亲身学习及精进体验,讲解学习层次的提升方法,引导读者懂得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及热情,重新将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与最重要的临界知识,也就是事物的底层逻辑关联起来,利用自身经历的记录,回顾,反思提炼等多种渠道,刻意练习对临界知识的应用,最终成为真正驾驭学习能力,获得持续不断为自己事业赋能的能力。
必须要说的是,本书其实是结合作者实践的知识“大串讲”,它有一个典型的优点是通过作者的叙述逻辑,以临界知识为主线,一股脑地告诉读者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发现,关乎世界客观的底层的规律,它们可能是物理学规律,也可能基本的经济规律,我们或许早就知道,但它们却始终等着我们去开发;还有很多发现这些规律的伟大的著作,等着我们去认真阅读,好好学习,认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