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讲师训练营【30期】16/21阅读原创《爸爸》阅读原创16

把家里的绘本有扒拉了一会儿,找到一本想再看一遍的绘本。

《爸爸》【日】土田义晴/著 绘  彭懿/译


图片发自简书App


爸爸总是坐在书桌前,皱着眉头,写啊写啊。不过,只要一来到屋外,爸爸就会说:“我们走吧!”爸爸骑着自行车带我去看樱花。我捡起花瓣包在我最喜欢的小手绢里。经过小桥,我把花瓣撒到小河里。这条小河通往大海。我们去田野,我摘了三叶草包进我最喜欢的手绢,回家路上,我把三叶草撒到小河里。夏天我摘了蔷薇花,用手绢包好,撒进小河。秋天我和爸爸爬山,爸爸靠在银杏树上,望着远方。我捡了很多橡子和七叶树果,包在我最喜欢的手绢里。路上我睡着了,醒来发现手绢丢了。我哭起来,爸爸回去帮我找没有找到,他安慰我,我哭的更凶了。那是妈妈给我绣的最珍贵的手绢啊!这天晚上直到深夜,爸爸都还没睡。第二天爸爸送给我一条新手卷,上面绣着一只可爱的兔子。我们一早出门,爸爸骑车穿过了一条阳光照不进来的隧道冷飕飕,黑乎乎的,有点儿吓人。突然眼前一亮,是大海!妈妈就住在海边。爸爸种的波斯菊把妈妈紧紧的围住,我展开爸爸给我绣的手绢,给妈妈看。我们去海滩捡了很多贝壳,包在新的手绢里。我不再哭了。还有我最最喜欢爸爸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女儿三岁半,一直没有想到把死亡教育提上日程。到底要不要做这件事情?怎么做?什么时候做?一无所知。我自己也欠缺一场死亡教育。于是翻阅了很多文章。分享一部分给各位讲师作为参考。

3-5岁:此时期的孩子认为“死亡”就好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玩一样,只是不在身边,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说的“分离焦虑”,孩子不能区别“死亡”与“分离”的差别。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会刻意去问什么叫做“死亡”,而家长需要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如果孩子遭遇到死亡事件时,家长可以委婉地告诉孩子:“小兔子睡着了,要睡很久很久才会起来”、“爷爷奶奶去天堂了,他们离开了。”

5-9岁:这阶段的孩子已经初步了解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意味着不会再回来。但此时孩子会更加关心别人的死亡之后,他到哪里去了?他还能变成什么?他为什么要死?当孩子询问家长这个问题时,家长不应该回避,或者含糊回答孩子,家长的“避而不谈”会在孩子心生恐惧和不安,尤其是在亲人死亡之后。

9岁以上:这个阶段的孩子随着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对死亡有了成熟的认识,更加清楚认识到死亡的普遍性,是真实不可以避免的,而且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时家长需要以更加清晰的语言告诉孩子,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时候,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对于恐惧死亡,我们更应该做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将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引申到对“意义”“价值感”的追求之上。

来源:公众号心悦如海心理咨询

如有侵权请速与本人联络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