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人不归
秋雨过后的天空,被夕阳涂抹成一片深浅交错的橙红色。小区广场的石砖被冲刷得发亮,缝隙间还残留着几道细细的水迹。桂花树在风里摇曳,悄然绽放的小花挂在枝叶间,香气淡淡,却能随风飘到广场的每一个角落。
几张石凳安静地排列在树下,老人们坐在其间,三三两两说着话。年轻人很少停留,匆匆走过,像一阵阵风。节日将至,气氛却没有多少喜庆,反倒多了一层说不清的空落。
王婶站在长椅旁,一手叉着腰,一手捏着手机,叹气道:
“哎呀,中秋节了,还是老两口在家。孩子回不来,一个字——忙。”
话音里有点怨,也有点酸。
李嫂闻言,坐下,摇着头:“是啊,我们家也一样。上个月才说中秋一定回来,结果昨天打电话,说临时加班走不开。你说说,大过节的,加什么班呢?”
她说这话时,并没有王婶那样的抱怨,更多的是认命一般的叹息。像是早已习惯,只是逢人说起,仍忍不住心里那点酸楚。
王婶却不甘心:“忙忙忙,就知道忙。再忙能比过节重要?我们年轻时再苦再累,不还是想着节日回家?现在倒好,翅膀硬了,家都顾不上了。”
李嫂没有反驳,只是抿了抿嘴角。她心里明白,孩子们的确不容易。可理智的理解,终究掩不住内心的落寞。
这时,张婶拎着一袋刚买的月饼走过来,笑容勉强:“我姑娘寄了快递过来,说是网红月饼。唉,月饼是寄到了,人呢?还是不回来。你们说,这算啥团圆?”
三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广场上空便多了一层低沉的氛围。
不远处,有孩子们在追逐打闹,滑板在石砖上划过“哗啦啦”的声响,笑声清脆得直冲夜空。年轻的父母在后面跟着喊:“慢点!小心摔了!”
这热闹的景象与老人们的叹息形成鲜明对照。
王婶的目光被勾了过去。她想起儿子小时候,也是在这片广场里跑得上气不接下气。那时的她嫌他闹腾,总想拽着耳朵让他老实点;可如今,广场依旧,儿子却不在眼前了。
她喉咙里像堵着什么,低声喃喃:“要是能回到那时候,该多好啊。”
李嫂则笑了笑:“是啊,小的时候嫌他们吵,大了巴不得他们天天在身边闹。人心啊,总是这么矛盾。”
张婶没插话,只是盯着袋子里的月饼,眼里一闪一闪的,像藏着泪意。
“你们知道吗,”张婶终于开口,声音有些哽咽,“我姑娘说,等过完这阵子忙,再回来。可这话我听过多少回了?月饼年年寄,红包年年给,就是人影见不着。”
王婶皱起眉:“她倒有心,可这心哪有半点温度?寄东西能代替团圆吗?”
李嫂轻轻劝:“年轻人难得容易。工作、房贷、孩子,哪一样不压着?咱们别太苛责。”
张婶苦笑:“是,我懂。可心里就是不踏实。说到底,人啊,到老了,最盼的还是有人坐在身边。东西再好,能跟一句话、一顿饭比吗?”
广场的空气,因她这一番话,沉重得像压了一层雾。
夜色渐渐铺开,楼宇间的灯火一点点亮起来。炖汤的香味从某个窗口飘出,混着桂花香,勾得人心痒。
就在这时,月亮从楼群后缓缓升起,白净的光像水一样洒下来。它那么圆,却那么远。
王婶抬头看着,眼神恍惚。她想起一句古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转念一想,千里之外的孩子们,是否此刻也抬头看月?是否也想起父母?
她心口一酸,轻轻叹道:“月亮圆了,心却空了。”
广场上的老人们大都沉默下来,各自陷入思绪。有人摸出手机,翻着孩子的头像,犹豫要不要打个电话。有人假装镇定,东拉西扯地说菜价。
王婶盯着手机,点开儿子的聊天框。三个月前那条消息还在:“妈,等我忙完这阵子,一定回去看看你们。”
她编辑了一句:“中秋了,什么时候回来?”指尖悬着,却迟迟不肯点“发送”。
李嫂看见了,劝她:“问问也好,孩子可能正想打电话呢。”
王婶摇头:“算了,别给他添麻烦。孩子们不容易。”
她眼角泛着湿意,却强忍着没落下来。
这时,一个老头儿接起电话,脸上突然笑开了花:“哎呀,是小孙子呀?让我看看……哎哟,都长这么高啦!”
周围的老人都笑了,也凑过去看视频里孩子的模样。短暂的热闹里,空气轻快了些。可当电话挂断,安静下来时,那笑容又慢慢散去。
“能视频,总算还有点安慰。”李嫂轻声说。
王婶没说话,心里却更空。她多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一通电话,可手机屏幕依旧暗着。
夜越来越深,广场渐渐冷清。有人提议:“要不明天咱们自己凑一桌?买点水果、包点饺子,也算过节。”
王婶点点头:“好啊,咱们自己团圆,也不错。”
李嫂笑着拍拍她的手:“孩子们不在,咱们还有彼此。别总觉得孤单。”
张婶沉默了片刻,终于点头:“对,不能光等别人,咱们自己也要过得热闹点。”
几个人相视而笑,笑容里带着苦涩,却比刚才多了一丝踏实。
人渐渐散去,广场恢复安静。桂花香在夜风里更浓,月光像一层薄纱,铺在空荡荡的石凳上。
王婶最后抬头望着天空,心里轻声念道:
“孩子们啊,你们要平安,要健康。至于我,就在这小区里,等着你们回来。”
她的背影慢慢融进灯火阑珊的楼群中。
而那一轮圆月,高悬在夜空,静静地照耀着这片小区,也照耀着无数和王婶一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