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观影,发现一有趣现象,即在片中加入佛教元素、佛教观点和出家人形象的电影越来越多。然运用得当者寡,失当犯错者众,如最近正在上映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这部戏总体尚可,其倡导放下仇恨、放下过往恩怨的主旨也颇具积极意义,但最后一幕却出现重大败笔!这一幕讲的是圆测大师为感谢狄仁杰点破其修行偏离中道、缺乏救度众生的慈悲,而向狄仁杰行跪拜礼。出家人跪拜世俗凡夫,这情节设计非常不合理!东晋慧远法师曾著《沙门不敬王者论》,系统阐述出家人不必固守世俗礼法的原因,僧人作为佛教三宝之一,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中坚力量,连王者都可不敬,何况区区大理寺卿?圆测大师出关降魔,保护帝后及一众大臣之性命,已是最大的感谢了,再行跪拜礼,狄仁杰怎么受得起?!
另一部犯常识性错误的电影是《大佛普拉斯》,这部斩获五项金马奖、豆瓣评分高达8.6的电影在情节上却存在一个巨大的bug!那就是本片的高潮部分——造佛像的工厂主在杀人灭口后将尸体藏于中空的佛像内部,制造完美犯罪现场。如果电影制作方了解佛教的“装藏”仪式(何为“装藏”请见下图),就不会设计这样的情节,因为凶手的藏尸行为必然在装藏过程被发现,也就不会有后续剧情的推进了。对佛教文化一知半解就妄加运用,是会闹笑话的。
相对而言,我觉得陈凯歌的《妖猫传》在运用佛教观点上还是比较得当的。举个例子,年青的方术士在发现自己深爱的贵妃被利用作为替罪羔羊的残酷现实后,感到悲伤而绝望,并下定决心寻找脱离痛苦的办法。于是他出家了,最终成为一代高僧,并将密法传给渡海前来求法的日本空海和尚,而后者又成为日本一代名僧。因厌恶俗世之苦而发出离心、求解脱心,是符合佛教教义的。又比如,白羽痴迷贵妃的容颜而想尽办法留住它却不得、极乐之宴极尽奢华享乐转眼却一去不复返等场景,都是佛家诸法无常、诸受是苦之观点的生动体现。
另一部更贴合佛教教义的电影是霍建起导演的《大唐玄奘》,这是一部很认真、很有诚意的作品,个人认为黄晓明在这部戏里的演技属其中上水平。令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有两个,一是玄奘法师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来到那烂陀寺(当时的佛法学习圣殿——全世界最大的大学)面见校长戒贤法师时,他难以抑制激动的内心,跪拜在地,匍匐前进,头礼师足。而戒贤法师见到玄奘法师到来也非常高兴,他对玄奘说:我一直在等你!这种求法心诚、传法心切的真挚的师徒关系,令人无比感动。我记得当时有位法师在朋友圈发电影观后感,说这一幕让他泪流满面。我很能体会这种感情。
第二幕是玄奘大师在戒日王举办的无遮大会上论遍天竺无敌手,被尊为大乘天、解脱天,登上象王宝座巡游,接受全城百姓礼拜。电影用叠镜手法同时展现两个玄奘大师的身影,一个端坐于高座之上接受众人礼敬,一个站在师父戒贤法师身边微笑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并在心里默念:是时候回大唐了。这一幕让我内心非常震撼,人在居高位享盛名时往往容易为欲所蒙而渴望使到手的名利更膨胀、更长久,少有人能在位高权重时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初心。而玄奘大师始终牢记自己赴天竺取真经的目的——将纯正的佛法传播到汉地,使更多人能够听闻正法、获得解脱。回到长安的玄奘法师多次推却皇帝共谋国事之邀,潜心办译场,广译经书,讲演教理,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大唐玄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载体讲述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西天取经的故事,还原屡遭戏说篡改的唐三藏法师的真面目,这种不迎合、不畏难、不戏谑的态度值得尊重!
综上所述,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与融合,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电影中加入佛教元素、运用佛教观点,对导演和编剧要求很高,仅知其皮毛即贸然用之者容易闹笑话,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结局。希望今后在这方面欲有所作为的导演、编剧能多下点功夫,做足功课再开机,制作方的努力和诚意,观众是能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