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两个政变有点脱裤子放屁的嫌疑,因为即使这两个政变不发生,也不会影响结局。
这两个政变一个是是明朝的英宗复位的夺门之变,夺门之变时景泰帝朱祁钰病的快要死了,景泰一死,朱见深即位,当时朱见深还是个孩子,他爹前皇帝英宗肯定要出来监国,所以即使没有夺门之变,英宗也会出来主政。
但是因为有了夺门之变,策划这次政变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都获得了大富贵。
但是徐有贞等人有了从龙之功,一时间骄奢淫逸,连英宗都不放在眼里,他们富贵没多久,就被英宗贬谪,或者杀死。
和夺门之变一样有点多余的政变就是唐朝张柬之策划的神龙政变,从垂死的武则天手里夺回李唐的权利。
为啥说神龙政变多余呢。
看看神龙政变的背景是什么:武则天病重,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让中宗李显提前即位。
武则天死后,中宗即位,已经是武周既定的国策了,即使没有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李显还是会继承皇帝位,只不过时间可能略微晚一年而已。
对于李显这种慢脾气的人来说,莫说等一年,等十年他也没问题。
活着就已经是赚到了,当不当皇帝真的无所谓。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张柬之发动政变,二十三武则天颁布旨意,让太子摄政,二十四就把皇位让给了李显,这场政变胜利来得太容易了。
在大唐历史上,不杀几个皇帝宠臣就取得政变胜利的,大约只此一次。
遥想当年,太宗皇帝的玄武门之变,杀的人头滚滚,李建成李元吉都是李世民一奶同袍的亲兄弟,被李世民悍然灭了满门。
后来高宗即位,他联合他舅舅长孙无忌,杀了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江夏王李道宗,蜀王李愔等宗室子弟。
杀这些皇族前,高宗还征求群臣意见,他哭着问大臣们:我想弄死我的哥哥叔叔们你们看行吗?
兵部尚书崔敦礼耿直反对说不行,说了一堆理由。
李治微微一笑,杀了崔敦礼,然后哭着问群臣:我想杀了我哥哥叔叔你们看行吗。
群臣没口子的点头,行行行,您说啥都行。
上泣谓侍臣曰:“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兵部尚书崔敦礼以为不可,乃杀之。
高宗就是这种腹黑小达人,联合舅舅坑死诸王,后来觉得舅舅太强势了,联合媳妇坑死舅舅,那位对大唐建立有着顶级功劳,凌烟阁上位列第一的长孙无忌,被他捧上神坛的外甥轻轻松松的坑死了。
而高宗在历史上还落了个软弱的名声。
但是高宗活着时候,和武则天并称二圣,但是武则天是不太敢放肆的,因为武后的权利大多来自李治。
李治死后,武则天又杀了一批李治的儿子,李世民的儿子孙子,只要不是她生的,她都想办法弄死,杀李唐宗室这事儿,武则天大约还是跟他那个死鬼老公学来的。
辛未,杀南安王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贤二子,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其幼弱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
武则天大杀四方,保证了即使她败了死了,皇位还是会在她的儿子孙子手中传承,这样她死后不会被清算,不会重蹈吕后的覆辙。
后世的朱祁钰,因为没有后代,一旦病重被人篡位,输得连裤衩都没有,死的不明不白。
蔡东藩先生说:
张柬之等,举兵讨逆,名正言顺,二张之诛,正天之假手柬之,为淫恶者示之报也。惟淫后尚存,且加尊号,余孽未殄,仍守旧官,柬之等但知惩前,不务毖后,固为失策,昭昭者天,岂尚未厌祸,再欲乱唐耶?
武则天的布局早就决定了她不会被清算,大唐后继者都是她的儿子孙子,他们如果质疑武则天的合法性,那么这些皇帝皇位的合法性也必然会受到挑战,那时候必然天下大乱。
为了自己的皇帝位,后世的皇帝们会小心翼翼的维护武则天的神格。
这方面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土豆烧牛肉那哥们。
武则天早就在布局自己身后,他让能力稍弱的李显即位,武家人辅政,为此她让武家和李显家联姻,两家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古以来裙带关系是最稳固的关系,没有之一。
这个布局在中宗一朝相当成功,武则天还政后没多久就死了,中宗和武家掌握着大唐的天下。
这让发动神龙政变的五王相当危险。
神龙政变只是杀了张家兄弟,对武家人根本没动,留下了严重的后患。
武家人天然认为如果天后掌权,自己或许有搏一把皇位的机会,毕竟当时的天下姓武。
张柬之五人这么一弄,权利还给了了李家,武家人只能沦为李家附庸,再也没有争夺皇位的机会,武家兄弟恨死张柬之等五人了。
中宗即位没多久,在武三思的撺掇下,张柬之被贬襄州,没多久又被贬到泷州,从湖北到广东,千里迢迢,张柬之八十二了,那里经得起这么折腾,没多久就去世了。
从神龙元年发动政变,帮助中宗夺回皇位,到神龙二年张柬之病死被贬途中,一年时间,张柬之的人生如坐过山车,大起大落。
作为帮助中宗复位的五位功臣之一,张柬之是死的最体面的一个,神龙政变的另外四个功臣被毒死,被寸殛,,下场的一个比一个惨。
当年武则天问狄仁杰谁能接替其相位时,狄仁杰说:
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
后来姚崇出任灵武安抚使时,也曾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
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
神龙政变时,姚崇帮张柬之等人策划了政变的细节,是神龙功臣之一,但是当中宗和一帮文武去上阳宫看望武则天时,本来是胜利一方的姚崇却哭的上气不接下气。
张柬之在旁边看了,气的不行,心想,咱是来讲条件的,这老娘们都快死了,你假惺惺的哭个啥。
斥责道:这是哭的时候吗,哭哭啼啼恐怕你要倒霉。
姚崇反唇相讥:我本来就不愿意跟着你们政变,武后是我的老领导,我跟着你们背叛她,失去了做人臣子的本分,现在看到她我就越发从心里感觉到惭愧难受,如果因为我的真情流露被下狱,我心甘情愿。
姚崇为灵武道大总管。张柬之等谋诛二张,崇适自屯所还,遂参密议,以功封梁县侯。武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五公相庆,崇独流涕。柬之等曰:“今岂流涕时耶?恐公祸由此始。”崇曰:“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
后来权势煊赫的五王被贬被杀,哭哭啼啼的姚崇一直安然无恙,活到唐玄宗开元九年、
端的老狐狸。
文:薛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