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个话题在我的脑海里闪现的频率很高,傍晚在听了游腾鉴老师的《蒙小教育解读》深有感触。讲座里提到:“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和互相帮助,去认识了解宇宙了解地球和生命的种种,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情感会不一样!虽然各种现有的科学纪录片很好,画面也很好。但那是别人的作品!总结所有知识都是通过自己自主获得,对世界的情感就会不同。”
反观今天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扮演的角色,所做的关于孩子的教育行为,多数的家长都深感不容易,甚至觉得很累。但是,我们的努力换来了什么?我们的付出给到孩子的成长是助力更多,还是阻力更多?我们在努力创造各种特殊的,家长和老师们觉得优越的学习环境的同时,是否认真思考过,这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还是我们一厢情愿,强加在孩子们身上的累赘物。以致于小小年纪负重前行,而不能自然而快乐的成长!
先来谈谈如今中小学生的家长,以80后为主。这一代人,出生于计划生育初期,大多有少数的兄弟姐妹或者独生子女。受教育的背景,整体上比70后、60后优越。从教育观念上看,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80后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大都十分重视,这是好事。在育儿方面,会更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打骂子女的现象相对减少。在孩子面前,家长权威性有弱化的倾向,孩子有更多的发言权。
80后这一代年轻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十分关注。早在娘胎时,不少宝宝就听了好几个月的胎教音乐。宝宝一出生,就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开始各种早教:看黑白卡、听古典音乐、各种刺激感官的声光玩具等等。到了幼儿期,不少父母便开始了周末陪娃上早教机构。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也开始给学龄前儿童报各种在线课程,各种兴趣班,开启了陪读之旅,以弥补身为父母儿时的各种缺憾。扪心自问,这些父母花重金打造的环境是孩子喜欢 的还是父母想要的?快乐的童年,应该是怎样的?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再看看孩子的童年,谁的脸上洋溢着更多的笑容?
父母倾其所有给了孩子,但未必是他们想要的,他们不一定感恩,也是在所难免的。再回头想想,信息化时代,知识大爆炸,随时随地要获取任何知识,已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可是,为什么如此“盛宴”摆在孩子们面前,他们却没什么胃口呢?这与长期以来,父母过分营造生硬的学习氛围事脱不了干系的!润物细无声!教育也是!同时,过分焦虑也是导致父母角色混乱的原因之一。现在的父母,常常在做教师在做的事情,而忘却了身为父母应有有的角色,是给孩子更多亲情上的关爱和精神上的鼓励。反其道而行之,在背后指点教学,或者变身孩子的老师,或者请辅导老师,过分干预孩子的学习生活。孩子的学习一开始就是在外界的规划和推动下进行,怎么可能自觉地主动获取知识与深入思考问题呢?
另一方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时,家长出于尊重孩子,常常会在和善与坚定之间拿捏不准,过于和善,导致孩子的原则性不强。主要是由于不少年轻父母,对于西方育儿中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等观念,未经消化直接用在孩子身上,难免会出现过分骄纵,孩子的行为没有底线等现象。在加上固化在骨子里的老一辈为孩子操劳起居的观念,包办孩子一切日常所需。本该属于孩子提升生活技能的机会活生生地被剥夺,甚至有些初中生连饭都没做过,地也扫不干净,衣服也不会洗,单独去超市购物极少,更别提理财思维了!作为家长,以爱之名,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和学习的乐趣,这样真的好吗?
与其焦虑还未发生的事情,不如深呼吸、放轻松清醒地过好当下!家长们,请缓一缓,孩子要过的是自己的人生,不是父母想要的人生!不要越位,不要角色混乱!做好父母的本职工作,多观察,少插手,多鼓励,少挖苦。孩子终究是要自己长大,放开手脚,让他自己来面对困难,让他自己来处理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独自面对苦与乐。在他需要你的时候,拉他一把,鼓励他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