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有些人在面对选择问题时往往会给出“随便”的意见。比如问他:“你想吃什么”?“你想到哪儿去玩”?“你想看哪部电影”?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对方总会回答两个字“随便”。此二字,看似随和,却最难将究,没有意见反而是最大的挑战。因为它意味着你要去猜、去揣摩对方心思和取向,一旦你当真“随便”了,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关系,有的对方还会当场就给出很多不满的意见,当你再次征求对方意见时,得到的仍然是“随便”,搞的你哭笑不得还不好发作。
为什么会有“随便”的回答模式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语言的潜台词,首先考虑一下双方关系,如果二者还未达到可以坦言要求的程度,只能客套地用这种回答来表达自己的随和,客随主便,入乡随俗,那这个“随便”,很考验主人的判断分析和精准定位能力。比如请人吃一顿饭,这顿饭的规格、用餐环境、风味等是否能和客人相匹配?这关系到双方关系的深远与否,所以这个“随便”的潜台词就是“你看着办吧”。
如果是亲密关系里的“随便”,那就更有意思了,比如恋人之间的“随便”式回答,有可能是给对方挖了一个坑,是一个考验试探对方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和体贴程度的陷阱,一旦决策偏差,将带来暴风骤雨。这时“随便”的潜台词是“我重要吗”?
还有一种“随便”与人际关系无关,而是回答者要么真的无主见、不独立、不善于拿主意,要么就是怕承担责任、不敢表态、谨小慎微的表现。这两种反应,既有遗传性格因素也有原生家庭的习得因素,也与人生经历相关。一旦形成了这样的“随便”模式,恰恰影响到人际和职业规划。这个“随便”的潜台词是“我不知道”或者“我不敢”。
所以当“随便”出现时,先判断一下潜台词是什么?然后作出相应的策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自我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