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0年出生,如今已经28。奔三的节奏也是越发的加快,对年龄的恐惧已经从无病呻吟的矫情转变成经常性莫名其妙的焦虑。
前几天有零零后嘲讽着说我们零零后都靠自己的能力月入过万了,你们九零还有人研究生还没毕业花父母的钱。
当然这位月入过万的零零后并没有成功的伤害到我,因为我不是研究生,更没有月入过万,他们的优秀符合我:这世界上存在优秀的人的定义。而我早已习惯了平凡而普通。但是,我却有着大多数人的焦虑。
拥抱着一儿一女,却无法静心享受亲子感情。忧心着还未启航的事业,迷茫着还未找到的路。孔老夫子说的三十而立给了如今的年轻人一个不切实际的梦以及奔三的恐慌和焦虑。
表妹也是90后如今同样处于奔三的焦虑中,在日本工作两年,没有男朋友。看着朋友圈秀恩爱的秀恩爱,晒娃的晒娃,只能用事业自我安慰了。
在过去的一个月,我断掉了一切社交活动,并且关掉评论,企图寻找一个真实的自己,我想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我是要做一个别人眼里的自己还是真正想做的自己,我应该与这个世界产生什么样的联系。
没来没有这样思考过自己,从来没有脱离过别人的期待,可是人一旦失去了自己,那么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在刚开始的一个星期,不看手机,不看电视,不接触朋友,把自己蜷缩在尽可能小的空间范围内,试图让自己的行为向着自己的内心真正的靠近,就像我想看清楚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样子。突然发现,当手机离开了手,心仿佛被掏空,瞬间焦虑不安充斥着整个心脏。无数次重新拿起又放下,仿佛两个黑白的自己在势均力敌的扳手腕,互相久久僵持不下。
不禁在想,如今的我们,真的是我们想做的自己吗?不,不是。至少我承认自己不是
小时候,我被爸妈教育成听话的孩子。于是,为了得到大人们所谓的认可,迎合他们的期待,慢慢的与真正的自己背道而驰,相忘于天际。长大后,我们成了大人,为了孩子选择了一分自己不喜欢但是稳定的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拿起了手机就再也放不下,它仿佛就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要不然为什么,当我放下手机决定不再拿起的时候,会心乱如麻,辗转发侧,只要走到有人的地方就会更加紧张,因为这时,我不知道用什么来缓解尴尬,而且无所事事又不擅长讲话的样子看起来好像很傻。就像穿了一件透明的衣服走到哪里都想要尽量隐藏自己。
好在,我真的坚持住了。在一个人的空间里,慢慢觉得很舒服。不用在网上和别人进行着无聊的互动,放下了那些无聊电视剧和热点视屏。细想那些东西简直浪费光阴,我试着拿起一本一直“没时间”看的书认真仔细的看。躺在躺椅上面对着门前的一棵大树,看到触动的地方会闭上眼,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把书本和自己做一个连接,我想我应该是看见了自己。
从前,我们失去了太多和自己做朋友的机会。原因有很多:在我3岁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一个玩具,还没把话说完,妈妈就拒绝了,于是,慢慢,我不再表达自己的想法。仿佛觉得所有的物质的一切都和我不在一个世界。就连我想吃一个西红柿,我都不愿意说出来,看到弟弟在妈妈的宠爱下,把一个西红柿,吃了一半就扔掉,虽然默默心疼,也不会去告诉妈妈,我也想吃西红柿。10岁那年,班主任说,田田,你的头怎么流血了,我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来,17岁那年,从远处相对走来了那个喜欢的男生,我紧张到把打招呼的语速调到最慢却还是说的不完整,以致后来又反复羞愧自责。如今,我还是不擅长和最亲近的人以外的人面对面聊天,我会紧张,露怯。
于是,我慢慢把自己变成了看得见的隐形人。不敢表达愿望,不会表达情绪。我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角落,只用眼睛注视着这个世界。时间长了,我终于把自己弄丢了。长大后,自从有了手机,就变成了手机上的幽灵。做自己谈何容易。我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实现?有哪个幽灵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直到后来,我用文字重新找回自己。但是仍然会陷入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漩涡中,那些铺天盖地的新闻,视频,直播,游戏,美拍,综艺,电视剧。让我又一次堕落。偶尔会用文字反思一下自己,接着又重新随着漩涡转圈。
直到上个月我终于战胜了自己,实现了为期一个月的自我救赎。但这只是开始,更长的路还在后面。
生而为人,我们始终要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心。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找到真正的自己,才不枉这一生。不要把我们的时间交给网络漩涡,本来只是想缓解焦虑,却越陷越深。最终,我们会丧失对这个世界本能的探索,始终无意识的跟着别人创造的世界旋转,到死终了。这样就太浪费人这种高等生物的大脑了。即使我们创造不出人类的火种,最起码我们要看懂人间智慧。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让我们驾驭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迷失在更多人创造的更多信息,它来得太快,在我们还没有学会辨真假就已经被别人创造的真假信息淹没,被利益,被欲望,被低级趣味塞满了整个心脏。而真正的自己却被牢牢捆绑在地下。最终,我们活了一场不属于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还有能力拿起一本书,请试着关掉手机,一页一页的翻阅它,和自己的心灵碰撞时,闭上眼睛,你会看见自己真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