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找回自己》总能找到走出困境的路

《重新找回自己》总能找到走出困境的路

最开始看这本书是因为APP有读书打卡福利,只是打卡福利没有得到,让我意外看完这本书,并受益匪浅。

因为我也觉得自己需要重新找回自己,或者说重塑自己,对现在的自己,很不满意,看完全书,我虽没有找到可以重塑自我的具体方法,却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坠落深渊,只有愿意,不放弃,就会找到走出去的路,并会看到更好的风景。

再者,学会识别情绪,命名情绪,每一种坏情绪,都能有针对性的找到情绪解药,不受其困,继续成长。

还有就是要相信生命本身的韧性与命运的安排,我们经过百万年进化而来,拥有可以穿过一切遇到的黑暗之地的基因,命运虽然无情,也不会针对任何一个人施加压力,会有手下留情的时候,所以即便身处困难许久,觉得要崩溃,咬牙再坚持总会有转机。

《重新找回自己》陈海贤

1

从宏观层面看,人的能力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增长起来的。我们与环境的互动越多,获得反馈的机会就越多,我们的能力增长就越快。

2

而要进入这种成长的循环,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进入真实世界。

(2)突破自己身上的壳。

(3)把握关系以外的内容。

(4)思考“怎么做”,而不是“是什么”。

3

因为心理咨询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手艺,它需要你在当前的情境下很快做出反应。能做出这样的反应,就不只是需要在头脑中思考,更需要很多刻意练习。很多时候,思考可以提供练习的方向,但不能代替练习本身。只有通过有方向的练习和反馈,你的思考才能深化,你的技能才会不断成熟。你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练得太少。”

4

为了避免这种疼痛,有时候人们宁可停留在想象中,哪怕有时候这种想象所造成的痛苦,已经超过了解决现实问题的痛苦。

5

发现你思维的锚点

6

而批评和表扬唯一的区别是,具有批评风格的老师告诉你你还没学会,而具有表扬风格的老师因为鼓励你,让你误以为你已经学会了。”

我顿了顿又说:“在讨论批评和表扬的时候,我们都忘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批评和表扬的内容。毕竟所有的反馈,都是有内容的啊。相比于风格,反馈的内容是否合理,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我们不去理解批评或者表扬的内容,不去讨论内容,而只是讨论形式,其实也就没有意义了。

7

我们头脑中有很多关于世界或者关系该如何维持的假设,这些假设通常是理想化的模型。而现实世界总是会跟这个理想化的模型不符。问题不是这个理想化的模型对不对,而是当我们发现世界跟这个理想化的模型不符时,我们要怎么办。

8

您怎么看这种用新欢来忘记旧爱,帮助自己度过失恋期

“我觉得,任何一段感情,都有它特别的开始。一见钟情是开始,两小无猜是开始,在失恋中认识新欢也是一种开始。感情是怎么开始的,并不能决定它会不会持久,是不是一段好的恋情。因为比开始更重要的,是两个人怎么维持和发展彼此的感情。我们都见过很多爱情故事,有完美的开始,但最后分手的;也见过很多爱情故事,是从失恋后找新欢开始,最后终成眷属的。”

10

米纽庆说:“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家庭具备了修复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11

“假如兔子都在拼命奔跑,作为乌龟的你前进的动力是什么?”

我请她解释一下,她说:“这个世界永远都存在一些比你更牛的人,无论在哪些方面。如果把人生比作攀登,也许你穷其一生只能达到某个高度,但对某些人来说珠峰都不成问题。对此,有的人选择退出竞争,有的人不断向上。如果你是后者,你明知登不上顶端,那你攀登的动力和意义是什么?

12

河流最终的形态如何,取决于它在流向大海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山坡、丘陵、沙漠……它怎么面对障碍,以及选择在什么地方拐弯。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是我们在跟环境互动,应对困难,做出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塑造出来的。

假如自我是一条流动的、尚未成形的河流,那么“发现自我”,或者“证明自我”也就没有意义,因为就算我们能通过某件事证明自己,我们所能证明的也仅仅是某个阶段、某种状态下的自己。就像这条河流有一段湍急,有一段平缓,你却没办法通过某段河流来评判整条河流。

13

她的焦虑并非源于现实,而是源于她一贯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从小学开始,是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而生成的。

14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想努力,不是因为我们吃不起努力的苦,而是因为我们承担不起这种“追求配不上的东西”的羞愧。为了避免这种羞愧,我们宁愿躲在幻想里,或者接受别人的眼光所界定的那个“自我”,不够聪明的自我。

15

较之于当下在我们之内的,我们身后的过去和眼前的未来,都是琐事。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杂务琐事并非烦恼一堆,别以为一旦逃开,就可以开始修行,步入道途——其实这些琐事就是我们的道。

——盖瑞·斯奈德

16

梦想的好处,是让你的生活有奔头,通过重组你的生活,帮你确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值得,什么不值得,什么要做,什么可以,等等。同时,因为有明确的目标,你也会变得更加专注。

17

这不就是大多数人的现状吗?没有实现梦想的人,在现实的生活里,找到了新的意义。这些意义也许没有梦想那么伟大,甚至不值一提,可就是有种生命的热情。

18

所以行万里路,最终还是为了回到内心深处。可是回到内心深处,又并非只有行万里路一途。如果说行万里路是为了创造新的体验,那么看远处的风景是新的体验,细看近处的一朵花也是新的体验;读很多书是新的体验,把一本书读精读透也是一种新的体验;学很多东西是新的体验,把一门技能钻研得很深也是一种新的体验;见识很多人是新的体验,跟一个人走得更深,也是一种新的体验。它包括了解和被了解,影响和接受影响,爱和悲哀,伤害和原谅,失去的痛苦和重逢的喜悦…

19

我并没能从琐事中逃离。但我在佛学院学到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一件事是不是琐事,并不是由这件事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你对待它的态度决定的。如果你不轻慢它,以庄重的态度对待它,那它就是重要的事。

他们不是被迫做这些琐事——琐事不是压迫他们的老板;他们也不是选择做这些事——他们也不是琐事的老板。他们只是和这些琐事“遇见”了,然后“做”它们。他们并不轻慢琐事,而是尊重琐事,庄严待它。

他们哪里也不想去,却反而自由了。而那些想要逃离的人,却看到到处是囚牢,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与他们的有关系,逐渐演变成了压迫和反抗、控制和逃离、意义感和无意义感的撕扯。

20

“众生皆苦”,人活在世上,就会面对痛苦。而以佛学为底层理论的心理治疗学派ACT(也称意动心理学派)区分了两种痛苦:疼痛(pain)和折磨(suffer)。疼痛是世间的无常带来的,有时候冷不丁就落在了你头上,你避无可避。折磨,就是我们卡在其中无法动弹所产生的“精神内耗”。

21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一个叫作“福流(flow)”的概念。他说,福流是人们在全情投入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忘我体验。在福流的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觉得一切活动畅通无阻,自己跟眼前的事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甚至忘记了时间。

22

我觉得年轻时能去国外读书挺好的,能增长知识和阅历。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这事又有些复杂。我见过不少人,因为去了远方,发生了他们所期待的转变。另一些人却又慢慢陷入了原先的生活模式。生活无法简单通过换个环境格盘重来,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长长的过去并不会因为到了“远方”就消失。它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对挑战的应对里,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

23

所谓远方,它最重要的含义不是“远”,而是“不同”远方是现实生活的反面,反映的是我们内心的“求不得”。

这种“求不得”究竟会变成对生活可能性的向往,还是变成对现在生活的憎恶,全在人的一念之间。它集中反映在对琐事的心态上。

远方的船票很贵,有时候风险也很大。但话又说回来,安于琐碎的现实,又何尝不会变成另一种风险,深陷“平静的绝望”而找不到自己的风险呢?

24

我们需要经历很多次理想世界的坍塌,才能达成跟现实的和解,才会发现,这个泥泞、混乱、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可那时候我大概觉得,孤独有时候也意味着特别,至少不是泯然众人矣的平庸。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病——“平庸恐惧症”

“平庸”这个词,有特别丰富的含义——你只要看它所对应的反义词就知道:奋斗、独特、理想、才华……这些词的含义,一半指向生活态度,另一半指向自我标签。所以接受平庸不只意味着停止奋斗或折腾,有时也意味着接受自己的限度,放弃虚幻的主角光环,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25

无论错过的是恋人、赚钱的机会,还是一份好工作,这些从未得到过的东西都在幻想中成了异常完美的参照点,让人们沉溺在想象的损失中无法自拔。

这个社会是很现实的。好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社会分工总会把一部分人摁到让人喜欢不起来的工作中。虽然我们也会反复劝诫自己要努力踏实,干一行爱一行,但白天碌碌无为的拖延和焦灼,半夜醒来后不知身在何处的空虚,都会准确无误地提醒我们,自己正在虚度光阴、浪费生命

26

上帝会说:“那么,证明给我看。”

那时候,我大概拿不出什么让人骄傲的成绩。即使有,在上帝面前,那也微不足道。但是,我会展示我的伤疤,那些焦灼的、犹豫的、悔恨的、拖延的、挣扎的、沸腾的、犯傻的,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夜,随着时光又慢慢平息的痛。我会把这些展示给他看,骄傲得如同展示一枚勋章。

我会说:“我已倾尽全力,这就是证明。我曾为理想所伤。”

27

从关注目标实现到关注努力,再到关注“努力的感觉”,努力逐渐变成了“对努力的模仿”。人们想要“努力”,仅仅因为努力看起来像是那么一条路,一条能拯救他们的路。

每天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内心会升腾起的疑惑:为什么我要在这里,跟这些人做这些无聊的事?这样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疑惑生起的时候,我们忙不迭地用“努力的感觉”编织起意义和希望的外衣,用它来遮住虚无和沮丧。但这件衣服太小了,有时候,遮不住的虚无和沮丧还是会冒出头来。我们却误以为,是因为我们努力不够,才这么焦虑。

28

所谓理想,就是寻找自己的旅途中的信号,在跟现实结合之前,它们是很微弱的,时隐时现。这样,你会迷惑:如果遵循现实的指引,你只能走大部分人走的路,那条路不仅很“卷”,而且和你的内心没有那么深刻的联系;如果遵循理想的指引,你会被带进荒野,甚至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而更难的是,我们一直想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一个平衡,既害怕丢失理想,又害怕失去世俗的成功。

29

长期的资源匮乏会导致大脑的注意力被稀缺资源俘获。当注意力被太多稀缺资源占据后,人会失去理智决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他们把这种认知资源叫作“带宽”。“带宽”的缺乏会导致人们过度关注当前利益而无法考虑长远利益。一个穷人为了满足当前的生活,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而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也不得不被那些最紧急的任务拖累,没有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这像是一个悖论:要解决匮乏问题,我们要先放下匮乏,去感受某种程度的丰盛。可是我们身处的匮乏塑造了我们匮乏的心理模式,让我们无法去体验丰盛。

虽然我们很少有这样的环境和机会去做禅修,但我们也可以通过练习体会局部的丰盛,来消除贫穷所带来的匮乏感。感恩练习,就可以理解为一种禅修。这种刻意练习,通过不断提醒和感知我们的拥有,来改变我们头脑的匮乏模式,再深入扎根到某些事上,获得一点突破

与其说这种计划是用来实现的,不如说它是用来缓解焦虑的。计划提供了一种希望,就像为困于“现实的枯井”的人们垂下的一根绳索。绳索的那头,连接着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和自己。我们想牢牢地抓住它,却发现它很虚幻。

30

她是一个处于爱的匮乏中的人。一方面,她渴望任何形式、来自任何人、出于任何动机的“爱”;另一方面,她又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这样的爱。所以她总是遇不到对的人,即使遇到了,也会因为过度亲近而让别人不安,或者因为被抛弃的焦虑而与别人远离。

31

既然匮乏的特征是缺少“带宽”,我们也可以通过减少“带宽”来缓解匮乏。比如,考察生活中的哪些决定会消耗认知资源,通过自动选择来减少“带宽”。比如,减少无意义的选择和决策,培养简单的生活习惯。同时,有意识地创造盈余,比如,存一笔钱作为储备金,或者每周强迫自己休息一天,无论这段时间有多忙。这也许并不能帮我们很快摆脱匮乏的状态,却能让我们的头脑清醒,不被匮乏支配。这些是我们在匮乏中所能做的,最好的事。

32

纠结的本质是匮乏。一来,正因为现实没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我们真正想要的选项,我们才需要纠结。二来,匮乏也会让我们觉得,我们资源有限,无论在时间、金钱、精力还是友情上,都不能犯任何错误,浪费一丁半点。哪怕是最小的选项,也事关大局。

33

等他混到20岁的时候,有亲戚介绍他去工厂上班,工资800到1500元,这无疑能极大地缓解家里紧张的经济状况。但他父亲愣是抵住了压力,不仅没让他去做工,还借钱送他去学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电脑。这对他们家而言,不啻一场豪赌。

34

最近一个月,你最缺的是什么?这种匮乏如何影响了你?

你怎么才能为自己的匮乏创造一些认知盈余,比如攒一笔钱备用或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休息?

正念的练习通过观察和体会情绪,来弱化情绪和行动之间的联系,增加对匮乏的容忍能力

而我们有一个真实的锚点,就是呼吸。如果思维和情绪让我们混乱,随时回到对呼吸的关注上来

35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是解决匮乏最有效的方式。要说贫穷,没有谁比人类的祖先更贫穷,每天面对危险,连基本的食物都不一定有,所有的挣扎和努力都只是为了活着。可是那时候他们面对贫穷的办法就是,在一起。通过结成部落和家庭,来相互支持。安慰会减轻痛苦。所以如果你暂时没有办法改变匮乏,至少可以试试去建立某些联系,不让自己这么孤独。

36

我知道这悲伤是什么。是一个我们很难承认的事实:我们没有能理解、支持和帮助我们的父母,也没有别人都有的嬉笑打闹、无忧无虑的童年——至少不是理想中的那样。我们误以为“幸福美满的家庭”是人生标配,最终却发现那其实是奢侈品。而最让我们难过的,是父母已经尽力了,他们能提供的、能想到的,就是这样了。

我们悲伤的是,父母和我们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

37

我妈妈总说,你不用管我,去忙你自己的事。可其实我知道,她想让我照顾。实在累了,我也想逃开。那时候,我就会骂自己,这是你妈,你不能把她当作一个累赘!可事实是,她就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来源。”

38

她就这样成了猫奴。

老师讲这个故事,是提醒我,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要警惕好心突破了边界,最终损害了彼此的关系。

在心理咨询行业里,“边界”是一个挺重要的词,大意是说,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就像两个鸡蛋

39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难识别和遵守边界。和朋友相比,家人的关系更亲密,他们的边界也更模糊,以至于很多人没意识到,哪怕在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中,也有边界存在。事实上,很多夫妻正是因为无法遵守边界,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感到窒息,才逐渐远离彼此。

40

怎么才能跟原生家庭建立更好的关系呢?有时候,我们需要先离家,去寻找属于我们的世界,才能再回家,以成人的身份,跟家人保持一种新的、相互支持又富有边界的联系。

41

“习得性无助”的信念,被普遍认为是抑郁症的根源。

42

孤独的人也很喜欢刷朋友圈、微博和社交网络,这既是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渴望和努力,也避免了他们与他人真实交往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微弱的联系缓解了他们的部分孤独,但却把他们的时间截成

43

行动并没有一锤定音的功效。就像我前面说的,答案不在你的头脑里。一旦你开始行动,就会有新的变化出现。而最终的结果,不取决于这些新变化,而取决于你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我经常用的比喻是,做事情就像下棋,你下一步,现实下一步,你只能根据现实的情况再下一步。而只要你的行动继续,这盘棋永远都不会结束,更遑论输赢呢

44

恐惧的背后,常常有渴望在

他从稳定的感情中寻找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平和

缓过来后,詹姆斯说,普通而乏味的生活之外,需要一些野性而原始的东西来平衡,否则,人很容易陷入虚无和对生命意义的无端猜忌。我猜这种野性而原始的东西,应该是感觉上的,是与生活真实质感的直接接触,是流动在我们身上的情感。

45

相反,佛陀却从中看到了丰盛和解脱。在一行禅师写的佛陀传记《故道白云》里,佛陀已经垂垂老矣。他的皮肤已经有了很多皱纹,脚上的肌肉也松软无力了。那时候佛陀已经决定,在三个月后入灭。他和侍者阿难陀最后一次爬上了灵鹫山。在山边,望着夕阳缓缓落下,佛陀说:

“阿难陀,你看,这灵鹫山多美!”

纵使落日转瞬即逝,也无法消解它那刻的美。

46

少不习老庄,老不读孔孟

47

没有太好,也没有不好,这就是无处不在,又无从改变的闷。就像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才脱离了生活的常规。

这个时代对一切神秘的东西都“祛魅”了,还原成了理性、规则和应该,而这种神秘性是人生故事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因为,也许我们太恐惧去经历一些事情,所以早早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所谓人生攻略,却不知这个攻略消除了这段旅程最需要的神秘性和历险感。

坎贝尔还说过一句话。他说:“当我们在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我们实际上在问的是,我们所经历的最深刻的人生体验是什么?”这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就是人生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我在文中说我们的人生意义在于以一块拼板的姿态,嵌入到关系的拼图、时间的拼图、永恒世界的拼图时,我其实也在说,也许这种联结会产生深刻的人生体验。而无论如何,任何重要的人生体验,都会指引我们的人生,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

48

接纳自我的本质是舍弃,而不是追求。舍弃我们对生活的过度控制,舍弃我们想要成为“完美自我”的想法,舍弃我们对“完美世界”的执念。我们需要“接纳自我”并不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好处,而是因为缺陷就是我们生存的事实。很多时候,生活是粗粝的而非精致的,但是这种粗粝背后,却隐藏着另一种生命力,在我们苦乐交融的人生里

49

心理咨询处理的不是来访者遇到的问题,而是来访者处理问题的方式。

威廉·布里奇斯在《转变》中写道,转变要经历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

50

第一个标准,看他是否还有欲望,去追求他想要的东西。我知道一些人经历了挫折以后,会给他们生活中的人和事重新排序。他们会更重视和家人的关系,更重视自己的自由,而相对看轻物质生活。我说的不是这个。我说的是,如果一个人遭受挫折以后,不想赚钱,不想做事,累觉不爱了,那不是结束。因为挫折在他心里形成了一个痛点,他以后所有的生活都在努力绕开这个痛点。这样,疼痛就支配了他的生活。而真正的结束,能够逐渐消化这种疼痛,并把它转化为前进的力量。

51

我们的文化总是在倡导,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哪怕跌倒的地方明明是个坑。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坚持是勇敢的,而放弃是懦弱的。可有时候,我们还得学着,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

我经常会想起这段断桥上的经历。它象征了大部分人面对转变时的人生境遇:你所站立的这头、你想去的那头和不确定的中间状态。断桥难的地方在于,要先放弃你所站立的地方,去经历不确定的焦虑,才能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52

所以当我递交了辞职报告,走出浙大校门的那一刹那,一想到自己从此再也不属于这里了,我沮丧极了。

命运总是掩藏在琐碎的日常中,只有当深刻的变动来临时,你才能一窥究竟。那时候,我觉得我看到了它。

可是,这一点都不妨碍转变所要经历的痛苦。一瞬间,物是人非。你发现旧的生活已经过去了,而新的生活还没到来,你被留在原地,

我经常在半夜醒来,反复回想这件事的细节,回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别人的生活可以这么平顺,而自己的生活却有这么多折腾。别人可以用常识判断的事,我却需要用肉身去经历,才能知道其中的疼痛。

53

我经常在半夜醒来,反复回想这件事的细节,回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别人的生活可以这么平顺,而自己的生活却有这么多折腾。别人可以用常识判断的事,我却需要用肉身去经历,才能知道其中的疼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284评论 6 50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115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614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671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699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62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09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23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68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59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8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05评论 5 34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10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04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23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46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33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