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年春节结束以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不是先挣1个亿也不是要读完20本书或者说瘦个三四斤,而是:每天至少发一条朋友圈。
有一段时间,朋友圈疯传一些这样的文章:成功的人不发朋友圈因为没空、幸福的人不发因为爱的人就在身边、上进的人不发因为去努力学习了,好像那些发朋友圈的人就是一群不幸福还不上进的失败者,我为了跻身又成功又幸福又上进的圈子,使出吃奶的劲克制发朋友圈的欲望,结果一个月过去了,我还是没能更成功、也没有更幸福、上进嘛就更别提了,因为精力全部用来克制自己发朋友圈了。这行为傻逼吗?嗯。但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少数吗?不是。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自身也更加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写文章的人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边扇了几下翅膀,立马就在读者的世界里掀起了一场龙卷风。在一键送达的便捷下,我们甚至不用等到两周后。这些文章到达读者的手里,经过一轮又一轮地传播,最后甚至达到了百万级别的阅读转发量,这是多么庞大的影响力,在从前车马邮件都很慢的时代这种情形真的是难以想象。
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跟风是另一显著特点,看着某种价值观在朋友圈有市场,紧接着就会出现一波人,疯狂的写此类文章,狂赚点击率,不然为什么随便什么文章标题加个当红小鲜肉的名字,都会成为爆款,尽管内容跟标题没有半毛钱关系。作为一名有节操的读者,在我第一次遇到价值观洗礼的时候,我还能坚守自我,抱着一块浮木等待龙卷风过去,但是当龙卷风来了一场又一场,等待我的就只剩迷失了。所以说有的时候鸡汤喝多了,真的容易倒胃口。毒鸡汤也是一个道理。
那我制定那个小目标,是为了和不发朋友圈这种论调较劲吗?想想看,如果不发朋友圈是一种装逼,那么刻意去发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装逼。为了和那些显得很low的人区分开来,进入了另外一个一样low的地方,我们能称之为选择得更高明吗?发和不发都是在变相地标榜自己的某类属性,但是当我们的人生沦为要靠朋友圈定义的时候,那就很可怜了。所以回归事务的本质,选择要不要发朋友圈?难道不是因为其他的一些更个人的因素吗?
我为什么要发朋友圈?我有三方面的需求:表达自己、记录生活、得到爱与支持完成人际互动。
每个人都靠着不同的能量在活着,而我需要通过表达自己来汲取能量,或者说是通过表达自己来释放压力。这个世界对敏感的人给的考验更多,每一天结束,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状况在心底积攒东西,唯有让这些东西找到一个出口,才不至于压得心口喘不过气。发个朋友圈可以从满地的鸡毛里找出一朵花,让心情晒晒太阳。每天发个朋友圈就是给自己找一个去认真生活的理由,好让这琐碎里也有点色彩。
昨天晚上看了刘墉和刘轩的父子直播,直播的主要内容是讨论成功重要还是成长重要,是关于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的,看着他们的相处模式,我很受触动,想起很久以前我在看刘老师书的时候,好像发表过一个扣扣动态,我翻啊翻啊,还真让我翻到了,2011年的06月09日,我写到“
688,在成长的道路,遇到你,真是一大幸事。久远年代缺失的教育、每次反思过后直指的最深矛盾,终于得到了成长中缺失的指导。不可以失望,生活中总是充满惊喜。记得去行走,和他们相遇。
”如果没有曾经的记录,我怕是也再难找到合适的词和昨晚的心情相映成趣。一个人记录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我觉得发朋友圈还不错。在我们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留下些过去的回忆,循着线索往回走走,这会让我们在未来走得更加坚定。
对很多人来说,维持人际关系是一件极其耗费能量的事情,于我也是如此。对花费心思去了解别人的生活、与朋友保持积极的联络等此类事情我都是一拖再拖,直到不得不去做或者忘了。甚至我自己别扭劲儿严重的时候还会掐断与别人的联络,单方面坠入自己的世界,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拒不见面,那股劲儿过不去,我自己也出不来。朋友圈有个好处就是,我总能从你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你在哪里、做些什么、心情如何。对于很久都不联系的人,至少还有朋友圈告诉你过得怎么样。朋友圈下面的点赞和评论是互动的好工具,点个赞又费不了大力气,对于有同感的事情还可以评论几句,一来一回,胜过无数的“在吗?”。
PS:这里有个小小的建议,就是做人还是要讲礼貌,所以不要刷屏,我对刷屏的理解是一天不超过五条,是每天,偶尔的话也无所谓了。
那么对于某些人的朋友圈,实在不想它污你耳朵、辣你眼睛,那么果断屏蔽,不要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