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际会,往往是有偶然性的,也有他必然契合的历史现实。
一开始只是寻找一些仰韶文化相关的资料,搜索发现原来仰韶文化很有趣,还可以通过《山海经》解读,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山海经》作为我们国家的第一奇书,里面光怪陆离的故事一直很吸引我。虽然生涩难懂的文字组合给阅读带来的障碍还是很大,但是依然不妨碍它的有趣。
当《山海经》里故事记录和文物研究中炎帝、黄帝时期的历史发展相切合,可以解说得有理有据感觉很有道理的样子时,整个历史构架一下子变得更清晰也更广阔了。炎帝文化代表了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黄帝文化代表了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山海经》和仰韶文化相关遗址出土的文物真的对上了,《山海经》里的神魔异兽合理的当作了现实动物的夸张化,又或者这光怪陆离的背后是为了隐藏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山海经》里的世界逐渐在我心里铺开后,我更愿意相信,所有的人从非洲大陆出来走向了世界时,其中一支联盟执着顺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然后到了黄河流域定居了下来,这期间可能有夸父族的勇士为了给联盟寻找水源而渴死在太阳落山的方向,可能有无数神农族的人为了部落的生存一路上尝遍了所有的植物,即使很多勇士被毒死,依然视死如归,可能有刑天族的勇士为了部落的安全和野兽搏斗,被咬去了头颅......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联盟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到达东方,这一路的所见所闻也在《山海经》中记录下来。所以《山海经》里的地理环境也像极了现在的世界地图,书中很多怪兽也在全世界被陆续发现。过往如尘,一切随风。当年黄河流域的部落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骄傲的雄鸡时,是否还能在那些出土的文物和《山海经》中重现当年的离合兴衰。
当然书中依然存在一些在我看来牵强附会的地方:比如说:彩陶上发现火焰的纹饰就认为是崇拜火星,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吧,如果是崇拜火焰那反而更可信一点;比如说:《海外东经》所载的“劳民国,有鸟两头”,与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个身子两头鱼的合体动物相比较,所示图像虽不是同类,但其性质却仍具有相似的构想。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可以说,如果出土了一头猪就可以说明这个地方有养老虎了,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头四条腿;还比如说:柿花。黄帝部落的花纹是种植在周边的柿花的设定我是没什么意见,但是因此崇拜而把柿花神祗化,我还是持保留意见。柿子这种水果人类栽培的不过一千年左右,那么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柿子是不是好吃需要打一个问号了,同时柿子既不适合空腹吃也不能大量吃,这也导致柿子即使实在味道不错的情况下,也不能成为一种食物的替代品,只能作为奢侈品,这样柿子能为神果的可能性在我看来应该远远达不到书中所描述深入人心的样子。
王克林在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还能翻阅大量资料,并针对其经行相关分析,不管书中内容正确与否,这个态度要点赞。翻阅《山海经》自然是不要去说了,尤其是看到对《说文解字》《易经》《尔雅》等古籍的旁征博引,实非常人可以做到。同时我也很疑惑,《易经》和《山海经》虽然同为上古两大奇书,但是《易经》和本书的关系的确是不大,但是王克林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对着这两本书之间的共同点,实在教人摸不着头脑。和整本书之间的关系实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