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9传习录心得 薛侃录3

知如何是心之本体?

先生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良知。

“良知”一词,出自孟子,王阳明借用“良知”一词,在用意上和孟子相通,但又指出“良知即天理”,这无疑是对孟子学说的发挥。同时他把《大学》里的“致知”结合进来,遂诞生自成一家的“致良知”一说。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与陆九渊的“心即理”是有一脉相承的。他俩都主张以直捷简便的途径,亦即顿悟的方法作道德修养。到王守仁创立致良知说之后,新儒学才真正深入民间。他提出的格物致良知说,是个个都可以做到的,并非只是读书人的专利。

王阳明认为“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无需用功,“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良知是天理之照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这样,他从理论上以“良知”一元论否定了宋儒的“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的二元论,否定了在“人心”中存在“天理”与“人欲”本然对立的观点,而把现实的个体人视作健康的、可以进步的教育对象。他认为“致良知”是要人发展良知,而不是教人在“良知”这个“体”上用功,需在“体之用”上用功,也就是在“良知发用流行中”用功,旨在教育人根据自己的道德理性来按“天理”行事,“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致良知,是使心本有之良知得以“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这样,人就可以为贤为圣。圣贤功夫从庙堂、书斋走向市井、村落。这就是他所谓的“满街是圣人”的含义。他提出:“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又说:“四民异业而同道”。由他提出的这些儒学的经济伦理是前所未有的。他的致良知说,为商人、窑工、樵夫、灶丁、田夫等民众所乐于接受。不少人投其门下,并为弘扬与发展其学说作出了贡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笔者写下这个题目,可谓诚惶诚恐,深感要对一代大儒的思想有所评判,力道仍非常浅薄。能写这篇文章,缘于读梁漱溟先生的书...
    云之汉阅读 5,363评论 0 15
  • 我认识一个姑娘,如果我将来有一个女儿,我希望能培养成她那样。她是一个上海姑娘,热情,独立,又带着上海人特有的秀气。...
    大雨喵阅读 432评论 2 2
  •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来了,每个人都很迫不...
    孙温理阅读 266评论 0 0
  • 先说好,这辈子说啥也没必要以死相逼。 我也不是没想过死,那还是中学时代吧,还好怂,从没斗胆尝试。我身边有人,斗胆尝...
    拉莫提阅读 20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