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有幸聆听了郑州市教研室姬主任的讲座。姬老师从今年高考改革的方向为指导目标,对小学教育教学提出了自己分看法,这个看法无疑是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
最令我深思的是,姬主任提出的课堂有效的教学活动。他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大局观,他指出语文教育教学不应该只是一块一块的搬砖,而要注重抓住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教师抓住细枝末节的去享受点滴的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课堂上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学科活动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讲到这里,姬主任给大家分享了三个课例。第一个是一个高中老师组织教学五篇选自史记的文章。在这里老师并没有每一篇去讲授课文,而是采用了单元整合。教师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假如是你,你愿意投靠谁的门下?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学生就不得不研究这五篇文章,并且还要有理有据提出自己的观点。那么学生必然会研究得更为透彻,不会放过文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
当然仅研究这一个问题是不够的。接着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谁能通过文章发现当时的社会现状?一个历史事件的深处必然有其社会的背景,通过点滴现象来进行分析,孩子的理解,怎能不提高呢?
听着听着,我不禁灵光一现:下个星期刚好要讲诗歌专题,那么我就可以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们研究自己搜集的资料,让他们自主的去学习,去查找诗经、楚辞、汉乐府、及唐诗的资料,通过小组自主的学习,可以让他们来比较这些不同题材的诗在行文上有何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体裁的诗歌?我想这一定比我讲更有意义!那么通过孩子们自己去研究,他对知识的记忆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记忆。
这是之前经常给孩子们讲不同的学习方法所能达到的学习效果。那么通过这个图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让孩子们自己参与的课堂,效果效率才会更高。 在课堂上,老师就要结合课程标准重能力的培养来设计课堂活动,使这些活动能够具有有趣味性、有效性。那么我想教师设计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两个心态:一是急不得。当孩子因为一个问题据理力争的时候;当孩子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就不能着急,因为你一着急,要么孩子就会紧张,要么就会导致这一活动的前功尽弃,还是回到了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陈旧的课堂模式里。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出来引导、 提示。 但切忌以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服从。二是不要怕。之所以从提出课堂改革到现在,依然有一些教师,还是采用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原因是这些老师害怕。害怕孩子掌握不了正确答案,害怕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害怕考试时学生写上了自己的想法,而出现的错误。其实只要孩子们经常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那么他的语文学习一定不会差的。
通过两个小时的聆听,我更加坚定了信心,会一直坚定地沿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