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注释
【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p14】
①萧寺:泛称寺院,因梁武帝萧衍造寺而得名。汉明帝派人至天竺(古印度),得佛经,以白马驮至洛阳, 建白马寺以藏经。事见《魏书•释老志》。②章台:汉时长安有章台街。《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走马过章台街。”本诗言驮经马空有善相,却不能助我入京求取功名。
❂翻译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p135】
佛寺里那匹驮经的骏马,
原来是从天竺佛国归来。
它只知以清净慈悲为怀,
哪晓得奔走在章台官街。
❂解释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p135】
这首诗以佛国来的驮经马,比喻姿质清高,飘逸洒脱的俊才;以章台比喻势利之途,说明高洁之士不懂得钻营奔走。流露着对拍马溜须,奔走于污浊势利之途的小人的不满。刘衍则认为:“此诗大概为贺遭毁后在洛阳游白马寺而作。白马寺之驮经马空有佛家本领,但不能助我入京求仕,言之甚痛切。韩愈著《马说》,可谓‘善相’;愈与皇甫湜访贺,作《讳辨》,可谓助其‘走章台’。然尘世岂似佛门,非权势者不能为此也。贺诗既愤于尘世,又反省自己经历,隐衷可知”(《李贺校笺证异》)。似由“驮经马”敷衍出此义,以“走章台”喻求仕,以“不解走章台” 喻指韩愈、皇甫湜,似难切诗旨。
【中华大典文学典《唐文学部三》,p1262】
又一九《吳劉箋注評點李長吉歌詩》卷二劉辰翁評:無要緊,有意態。又怪。俊劣可喜。《昌谷集註》卷二姚文燮評:憲宗召僧大通入宮禁,以鍊藥爲名,賀謂佛空知有善相耳,而章臺朝謁之地,豈出世之人所宜遊歷耶?走馬章臺,必非馱經之屬矣。《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二方世舉批:白馬馱經,佛家善相,章臺走馬,不屑冶游,馬之自負者又如此。《黎二樵批點黃陶庵評本李長吉集》黎簡批: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