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亲子十讲——1&2&3
摘抄1:对孩子好一些。
你和父母的关系,你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
当我们喜欢用道德评价来评价周围所有人的博弈行为的时候,你跟大家都没法合作。这就是小孩子的报复方式,小孩子在保护自己的方式,或者小孩子跟父母去对抗的方式,他不敢正面的跟父母起冲突,但他内心会给自己造成这样的压力。所以当一个父母对孩子如此苛责的时候,我就非常容易理解她,为什么把所有的挑战,把所有的压力、所有的批评,甚至一点点的讨价还价,都视作是道德问题?都视作是你瞧不起我,你不尊重我?因为她在小时候,无时无刻被父母会上纲上线。
很多人说:“我的孩子不好管,我的孩子一做作业,我就发飙,我就生气。”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还没长大,你还是童年的时候天天被压迫,被欺负,内心遇到困难无处去倾诉的孩子。
《父母的语言》父母每天用他的话来定义我们,来描述我们、来驱赶我们,最后把我们变成了那样的一个人。所以这种性格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另外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是跟谁学的待人接物?我们是跟谁学的如何反应?你比如说,孩子在从小跟父母互动的过程当中,你要记住一件事,他无时无刻都在学习,虽然他在哭,他被你打得在哭,在你打他哭的过程当中,他跟你学会了一件事,学会了什么呢?打人最有效,谁有权利谁就有效。或者你把他关在门外,你说妈妈不管你了,把门一关,他孤单的在那哭,这时候他又学会了一件事,生气的时候人就要翻脸。
所以我们讲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如果出了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错,而不是复印过程出了问题。
体会1:感触颇深,想到了我的童年,我被贴的标签。那些不愿刻意回忆的标签。 现在的我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描述小水瓶,给小水瓶贴标签,是在驱赶他。有时候齐齐的待人反应有点点暴烈……复印件没错,是原件出了问题。哎~焦虑不安。
摘抄2:你的常说的话,是不是:‘妈妈有没有跟你说过?’‘妈妈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这种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呢?这事你不能怪我,这事怪你自己。我们在跟孩子划清界限,因为我们觉得我不能够被人批评,你从小到大被批评的已经真的太恐怖,恐惧的心理已经占据了你的潜意识,所以这时候你会发现第一时间撇清关系,第一时间指责他,找到一个指责的对象,于是乎成功。
孩子们都是忍辱负重写作业,父母基本上起到都是反作用。他回到家一写作业就紧张,浑身上下都是肾上腺素在那窜,他怎么可能有让他冷静的血清素?让他感受到爱的催产素?让他能够安安静静的去学习、去读书?不会!他满脑子都是要被揍了,要被骂了,害怕。所以父母越凶,孩子学习的困难就越大。
所有世界上美好的事情,一定都是轻松得来的。如果你使了特别大的劲儿,想要获得一个东西,要么他不够美好,要么你得不到,而真正好的东西都是轻轻松松得到的。腾讯的几位创始人告诉我说,好的公司就是优雅地解决社会问题。优雅、高高兴兴地、不费什么劲儿地,突然之间做对,这个公司就越做越大。
所有的这些选择是轻松的生活,不带包袱的生活,还是痛苦的生活,压力巨大的生活,都跟我们童年时候和父母的关系有关。
体会2:好像就是在说我,划清界限,撇清责任,对尊重礼貌好像特别在意,第一时间找到指责的对象,我就成功了。细思极恐啊!另外,需要调整对小水瓶作业的态度。不盯着他,不指责他,把选择交给他,把结果交给他。让他轻松的面对作业。
摘抄3:父母打孩子的时候,孩子分泌了特别多的肾上腺素,但是孩子不能打父母,所以只能够被父母揍,孩子生气,憋着很大的劲,浑身上下充满了肾上腺素,但是释放不出来。久而久之孩子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会比正常人高很多。长大后一点点的挑战就像火药桶一样,“砰”的一下子就炸掉了。
父母对孩子恐吓、威胁,即便会迫使他学习,但不再有安全感。找工作的首选是安全。最难的是你自己的内心的恐惧。我们会觉得糟糕的事迟早会发生的。 因为父母天天在我耳边跟我念叨,说你要完蛋。
父母对孩子冷暴力是非常恐惧的事,冷暴力甚至会深深的印在孩子脑海当中,成为他噩梦的一部分。焦虑的根源。一个父母能够给孩子带来终身的诅咒的方法,就是用冷暴力的方式欺负你,控制你,然后让你内疚,让你看到妈妈很难过,但是妈妈不说话。
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最大的恐怖莫过于妈妈不理他,爸爸不要他,爸爸把他关在门外这种场景。 孩子如果不听话,妈妈就可以变疯子吗?你出手这么重伤害他,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你根本没有控制好你的情绪。你跟你父母的关系投射在了此刻,你莫名其妙的要发飙,而实际上你明明知道越发飙情况越糟,你还要这样做,又来了一个莫名其妙,这就是潜意识在起作用。事实上孩子能够跟你和好的原因,不是你的做教育方法有效,而是因为孩子爱我们,远胜过我们爱孩子。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这是绝对天然的东西,你非常难以把它割舍开。
所有的伤痛不会平白无故的发生,也不会平白无故的消失。这些伤痛去了哪呢?去到了潜意识当中。也就是随他一天一天的长大,从外表看起来这个人光鲜亮丽挺好的,上了大学,找了对象,结了婚,都没有问题。但他的潜意识当中只要一遇到那件小事,哪件小事呢?就是你小时候对他伤害最大的那件小事,他就立刻会敏感,爆发。
《亲密关系》把这个关系论证的非常清晰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在寻找亲密关系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在试图弥补我们童年时候受过的伤。
体会3:首先不能再和娃动手,打屁股,踢椅子,要降低他的肾上腺素。安全感,我和公主都没有吧,我们都是安全至上的。那就需要更加给娃安全感。他之前说娃只能收破烂,对他影响很大,应该就是安全感出了问题。关于我的失控,我对娃的不好让他产生内疚,好遗憾这些状况我都有。我最近一直想找的那个原因,应该就是这里提到的莫名其妙的潜意识吧。我的那个伤痛能隐约感受到,但具体是什么呢?怎么解决掉呢?
哎……明天去看看《亲密关系》以及之前提到的《父母的语言》,然后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