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般为11岁至20岁之间。 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青春期的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约可相差2~5岁。
由于身体及性发育变化,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及各种需求问题。在心理上表现为有物质的需求、对朋友交往的需求、对异性关注的需求。
青春期的情绪特点
1、情绪容易波动 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父母在碰到这种情境时,千万要冷静,否则很容易发生冲突。
2、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特点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视友谊至高无上,这些举止往往令家长很难理解,而这恰恰是典型的心理断乳表现,只是发生得太快,家长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此时的家长愈加束缚,他们离家长愈远,有的甚至逃离家庭去投奔同学。
3、青春期的情感特点 在这段时期,青少年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对同学、老师、科学家等的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充分体现了社会性;此时,他们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接触时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
孩子过早地对异性感兴趣这里有几种原因值得注意
1、在成长过程中未得到充分关爱的孩子,寻求情感依靠的倾向性更明显,更强烈。如,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缺少关心关注。单亲家庭,父爱或母爱缺失等;
2、过于娇惯和溺爱的孩子,也容易寻求情感依靠。在家有人侍侯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都由父母解决,独立生活能力差,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极易产生情感依赖,寻求人的保护;
3、说明孩子发育成熟了,去喜欢异性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千万别叫孩子觉得自己犯了什么错似的;对异性产生好感也不一定是恋爱,做父母的需要给予支持和引导,变暗中“早恋”,为公开交往;
4、其实本无早恋之说,加入了成长功利化的理解,喜欢便成了早恋了,有需要都是正常的,人性的东西只要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要用成长道德化的评判去看孩子;
5、教会孩子如何去协调学习和喜欢与异性交往的关系,让孩子学会用合理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成长发育到一定的时候,随着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她们把目标逐渐集中在异性身上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要是到了一定年龄还对异性不感兴趣,那倒是应该着急的。对于孩子早恋问题,因为孩子还小,还在学习,家长应该合理引导,而不应该采取高压政策。感情需要宣泄,堵是堵不住的。强压制只会适得其反。
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关心、理解孩子,加强情感沟通。既不卑鄙,也不委琐。做家长的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情绪,开导孩子多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避免孩子交际面窄,心思放在一个人身上,误认为他是最好的;
2、帮助孩子提高认识,正视早恋。正确对待它,因为我们年龄还小,现在主要精力是学习。要是真正喜欢他,就不应影响他的学习,把友谊埋在心底,努力完善丰富自己,将来给他幸福;
3、给孩子一定的活动空间,不要把孩子看死。有时候孩子的交往不一定就是恋爱,不过是朦胧的好感而已。往往是家长的多心和高压促进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催熟了早恋的禁果。越得不到的东西,诱惑力越大。如果家长把它看得很淡,孩子们的相处就会很自然;
4、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解决问题。家长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去面对问题,去解决问题。父母在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同时,还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去思考、去面对、去解决,使其自身内在的因素发生转变,这一环节在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优化家庭环境。家长在孩子早恋现象的教育、引导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一方面要控制自己在子女面前某些过分亲昵的行为,以及无意之中对性问题的津津乐道;另一方面,要利用家庭教育在伦理道德、家庭责任、社会义务等方面的特殊优势,让子女从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等中认识到人在生理、心理、思想成熟之前,由于早恋而有可能带来的困惑、不适应和艰难,从而使他们逐步地成熟起来,早恋现象也就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自觉地得到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