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某一天,主管说,我们要为公司品牌进行人格化运营,具体来说就是:
每逢佳节出品宣海报,表达某种态度:感时,哀物,我也在努力生活呢
但一想到节气,想到那些年看过的展和逛过的花瓣,侘寂和物哀占20%,高山仰止;糖水和骄傲占70%,令人窒息;我是那最后不知所云的10%。
我是谁,我在做什么?No I can't……
想到自己永远也做不到,真是糟糕的感觉。
当我也不可避免做完大雪又遇到小寒,踌躇于是否需要表现不同程度的冷来区分时,在维基百科找到了“雁北乡”的典故,算是有梗了,可以映射到九年义务教育的知识盲区:秋天大雁飞向南方过冬,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来——那大雁呢?啥时候回来的?
发现 刘看山系列壁纸 的时候,突然感觉找到了路,这路不是那种需要时时否定自己、抛弃过去的攀登之路;而是用自己现有能量为燃料,不断深入、中途补给、向内挖掘的隧道。
挑一些非常令人感动的来,鉴赏一下吧
大寒和小寒
小寒之时,人们刚开始受到寒风刺激,心理对这种温暖的小房子和烛光产生向往。外面寒潮来袭,里面其乐融融。
用微观的视角,还可以把“小”体现出来,有一种感觉自己很小,躲进玻璃灯箱里,小蜡烛,小温暖,小确幸的意思。
小寒已经很冷了,那大寒怎么才能表示更冷?这里用一收一放的节奏:大寒已经冷习惯了,防寒装备也到位了,开始享受了。
镭射的背景色调、鲜亮刺眼的衣服颜色,奔放而梦幻。大寒之时,人们已经在冬天压抑很久了,开始渴望鲜亮快意。
大暑和寒露
这两个场景非常非常的普通,但又是深刻在记忆中的碎片,关于气候的模糊感觉。
苦热的夏日正午,下课要去吃午饭,穿过没有空调的走廊,绿色的玻璃遮阳篷被烈日照得反光,还残留一些水痕。
此刻的热和乏味,唤起了往年的热和乏味,但因为这个场景太太太普通和乏味了,所以要抓住“地面被晒得发烫”这一个点来创作,想象地面烫得可以煎鸡蛋,设计一个煎鸡蛋小剧场,就可以救赎这个炎热苦夏。
寒露时节,空气开始渗透寒意,特别是一早一晚。
对深秋最明显的感知是清晨,我自己就有很多这样的记忆片段。通勤路上,凉凉的阳光平铺进来,我和北极熊一样,像往常一样坐在车上玩手机。
但这个时候燕鸥小姐穿过树影发现“我”了,在兴奋地喊“我”。就如同某一年的我,在一个清新又平常的秋日早晨,偶遇隔壁班帅哥,打了个招呼。仔细看看,燕鸥小姐手上还拿了封信(或是书包?)。
春节和元旦
春节的画风比较有年代感了,但也是那时最in的装扮,笔法凝练、老帅老帅的,能唤起一种隽永的记忆。
坐在年货顶端的刘看山,像是从现在穿越回了90年代,而那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也许就是90年代的自己,爸爸妈妈还很青春朝气,生活充满希望。
元旦的构图突然简单下来。元旦的喜庆感觉和春节又有些区别,一般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做年终的盘点,开始谋划未来,感觉到成长和进步。
大面积留白,就像音乐中的休止符,画面下部又有紧张的动态,很有张力。
白露和春分
小冲突,小紧张,这些也是很容易刻进记忆里的片段,生活用一个个节气串起来,像大观园里的日常。
秋分和惊蛰
日常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刘看山还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小寒相反,这次是用宏观视角,把秋分模型抽象出来。(我怎么想不到这种构图?)
精神世界里,除了通识教育的浪漫,还有艺术教育的浪漫。春天激起人的活力,自然界色调开始丰富,惊雷把人的创造力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