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春分,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楼下广场还有小区外围的便道上,出门运动锻炼的人们便多了起来。婆婆就是这运动大军中的一员。
婆婆习惯晚饭后出去活动,或者散步,或是在广场上拉拉胳膊抻抻腿,锻炼身体外加减肥。公公的习惯是饭后小憩,或者沙发上,或者阳台的躺椅上,什么也不做,这是那么安静的抽支烟或安静的翻翻书。
某日(其实这种情况是时常发生的),婆婆饭后收拾完毕,准备出门,看见公公半躺在阳台的椅子上,便开始说教:吃完饭,站一会,别总坐着躺着,对身体不好,这么大年纪了。。。。
这样巴拉巴拉说了半天大道理,说的公公烦了,怼了她一句,然后婆婆便气呼呼的出门了。
婆婆性子急,说话直,习惯关心家里的每个人的吃喝拉撒,也习惯担心每个人的坏毛病,惧怕潜在的隐患。关心是珍贵的,担心有时候就很多余,方法不当时,免不了一顿争执,气氛尴尬。
儿子去年秋天上了小学,此后,辅导功课变成了我每天必须过一道坎,不光我头痛,全家人包括儿子在内跟着头痛,做作业,考试,成了全家人的劫难一样。儿子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性格变得怯懦而暴躁。我像网上那位因为辅导孩子功课而被气到心脏病的妈妈一样,也被折腾的元气大伤。我想当时我头上肯定笼罩着厚厚的一片负能量逼人的乌云。
现在想想,当时的生活的日常状态就处在一种很失控的情况,正常的生活似乎因为孩子的学习,功课而处在一种失序的状态,这种失序让我觉得不知所措且无能为力,因而暴躁,焦虑,悲伤。
我想让孩子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聪明敏捷,一点就透,一学就会,天才一般。我想这是所有当父母的都会有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冰冷的现实浇灭美好的幻想时,所有的希望就会让人不自觉的把这份期望和迫切毫无保留的压倒孩子身上。
我的焦虑以不正常的方式压到孩子身上,唠叨、训斥、惩罚。年幼的孩子堪堪的承受着这种种舒服的体验,便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甚至时而怯懦时而暴躁的现象。
有时,越控制,就会愈加失序。
小到个人,大至世界,时时刻刻都有失序的事情发生。个人控制自己,是为了压制一些令自己暂时不能忍受的体验。但对个人而言,其实我们有太多的事情控制不了,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预测身边分分秒秒的变化——很可能我们什么都控制不了。
爱,拉近我们与另一个人的距离,使得我们不再孤独,并充分享受关系中的温暖与美好。我们都需要亲密关系,同时我们既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保持独立空间。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控制欲望,免不了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也因此,最常见的入侵恰恰来自最亲密的人,如父母,配偶,亲友等,关系越亲密,入侵者越容易使用冠冕堂皇的借口,就像“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做”、“我是为了你好。“
此类借口容易迷惑我们的理智,令人困惑、迷茫,但情绪不会被欺骗,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反应。我们都有控制欲,而那个被控制被强加的人,必须靠愤怒与攻击来与强加者拉开距离,否则他就会成为一个不自由的人。
亲密关系中,关心爱人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关心的一部分成分是真心为他好,但也会有相当的成分是因为自己的恐惧,恐惧失去伴侣,恐惧造成麻烦等等。对自己的亲人关心,这是亲密关系中常见的连接,但是正因为是最亲近的人,才更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要一味的认为自己有权利管对方,认为我们可以随意的介入他的领域来促使他的改变,这种做法不但事倍功半,还会造成亲人间的关系紧张。
好一点的沟通,应该是一种分享,把自己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与他分享,但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顺其自然。也许你的分享他会重视,也许他只是听听,但这是一种让人轻松 接受的方式。
学期过半的时候,儿子的学习情况我慢慢不再做过多的关注和指点,他做功课的时候我就在一边看书,写字,我们各自安安静静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儿子的成绩慢慢的稳定下来,情绪状态也正常起来。
后来一些认知便一点一点的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优秀的孩子离不开内心淡定从容的父母,耳提面命的叮嘱,没完没了的唠叨,只是将自己满腹的焦虑、不安一股脑的发泄到孩子身上。丢一堆垃圾情绪给没有能力处理的孩子,只能让孩子成为你的情绪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