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典尤其需要诵读!继《三字经》后,从今天起,雷磊老师将带领我们诵读《千字文》,这就一同来领略下《千字文》中描绘的天上人间的巨幅画卷吧!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典尤其需要诵读,诵读有助于记忆,并且千字文四字一句,对仗工整,音律优美,朗朗上口。
《千字文》开篇说,天是青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之中。寒暑循环,四季轮回,来去之间,时间就过去了一年。秋天收获庄稼,冬天储藏粮食。积累好多年的闰年余下的时间,合并起来,放在闰年里面,古人用六律来调节阴阳。
天为什么是青黑色的?平时我们都看到的是蓝天啊。天的蓝色实际上是太阳光在空气中的散射,而我们看宇航员到了外太空,太空一片漆黑,正是“天玄”。
“宇宙洪荒”则可以用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来理解。传说,天地最早是混沌一体的,宇宙像一个巨大的鸡蛋,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中沉睡。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看到四周一片漆黑,就操起一把大斧子,劈开了混沌,巨蛋被打破了,轻盈清亮的“蛋清”部分缓缓上升,变成了天;沉重浑浊的“蛋黄”部分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天地分开,盘古顶立天地之间,天每天高一丈,地每天厚一丈,盘古也随着天地分离越长越高。不知多少年过去,天地逐渐成形,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他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隆隆的雷声;双眼变成太阳和月亮;四肢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方支撑天地的支柱;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血液变成了奔涌的江河;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毛发变成了茂盛的草木。天地宇宙正式形成。
盈是月亮圆满,仄是太阳西斜。中国古代把星星分为“二十八星宿”,辰宿代指星辰。
寒来暑往,代指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周行不殆。
秋收冬藏,则是大地上的人们的耕种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
那闰余又是什么呢?中国古代使用的历法不同于现在的公历,而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一年,但是人们实际经历的一年和这个时间上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就被称为“闰余”。为了让这个时间对上,聪明的古人就把几年下来的“闰余”相加,合成“闰月”,插入到闰年之中。农村以农历过生日的人,遇到自己出生的月份闰月的话,就可以过两个生日。
律吕,是中国古代的定音器,用来确定音准。中国古代将音乐的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每个半音称为一律,偶数的律称为“吕”,因此,十二律被分为“六律”,“六吕”,简称“律吕”。音律中当然也有阴阳,所以说“律吕调阳”。
《千字文》前四句从大到小,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四季耕种,历法音乐,向我们徐徐展开一幅天上人间的巨幅画卷,气势恢宏,生动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