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风起,天地明洁,谓之清明,每到此时,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就会浮现脑海,眼前出现一幅温馨明丽的春景图。
想起童年临近清明节时,学校就组织我们去烈士陵园祭奠先烈。学校要求每名学生都要穿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还要戴一朵小白花。别的要求都很容易满足,唯独这朵小白花需要自己手工制作。那时的商品经济还不发达,不像现在,要什么都有商户满足你的要求。这个做小白花的任务就落到了母亲头上,我现在已经忘了,母亲每年是如何将那朵洁白的小花做好让我带到学校的,因为那时我只管玩,我知道心灵手巧的母亲一定会满足我的要求。
长大后,每到清明时节,杨柳依依,桃红李白,万物勃发,父母会带着我回到老家给爷爷奶奶上坟。每次父亲都要到村头开商店的一户人家借把铁锹,将坟头丛生的野草除去,填上新土,然后摆上贡品,点燃纸钱,嘴里唠叨着一些说给爷爷奶奶的话,灰烬四处飘舞,带着父亲对父母的思念飞向天空。
成家立业之后,父亲随即缠绵病榻多年,于前年去世,我们做子女的自此成为上坟的主角,以前纸钱、水果等贡品都是父母买好,我们只需陪同即可,现在则需我们准备好上坟的用品,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清明祭奠父亲时,将纸钱和他生前爱喝的酒投入炉中,看火光雄雄,追忆父亲生前种种,感慨不已,想不到时间如此之快,我们也处在父亲当年的地位,开始祭奠自己的父亲了,人生的轮回多么无奈,希望生前勤俭节约、晚年病痛缠身的父亲在另一个世界能够潇洒和安宁。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儒家更是重视丧事礼仪,认为“事死如事生”,父母过世之后,孔子主张守孝三年,明清的官员不管官职有多高,也要辞官“丁忧”三年。“孝”字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一个背负不孝罪名的人在社会上是被人瞧不起的。而清明节就是“孝”精神的体现。
我们在清明节这一天追忆逝去的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安宁的生活,感激祖辈的奉献,激励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像祖辈希望的那样生活幸福,将家族的血脉延绵接续,生生不息,这大概就是清明的核心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