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近距离观察孩子,受益匪浅。孩子很勇敢不记仇,事情过去就忘,有矛盾,立即显现,一会就又玩到一块。成人做不到,事情总在脑子里过电影。
C承认打G的事情,而G说她不记得。在机场C是用手打G了,就在我身旁,我却没注意到,是我教育失误。我帮助她分析如何用另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理解她的嫉妒心理。她理解不了我明明是她的妈妈,我为什么对别人和对她一样。
G不喜欢T。最后提取行李时,T说:孩子坐在我行李箱上吧!T是好意,G受不了她说孩子这个词。T需要存在感,所以主动帮助做事,关注所以的人。但T毕竟还是个孩子,经常扮演成人的角色。家长不在身边,她俩一切像海浪一般,自行消化。只有当其中一个孩子策反其他孩子们孤立另一个孩子时,我才鼓励其他孩子思考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孩子们休息时,默默地陪伴着被孤立的孩子。好在她内心强大不哭不闹,没有告状,只是选择独自看书。我也只有陪伴,与之共情,鼓励她把不满的情绪诉说出来,静观其变。一场包饺子活动,孩子们就释然啦。孩子的情绪写在脸上。
其中一个妈妈的记录:观察孩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孩子們在一起,会不停地制造各种小事件,GG是个敏感的孩子,吃飯的時候,当xt说她痩又吃得很多時,她不說話,眼泪汪汪一个人沉默地坐在一边。看完鸟类表演兩人己和好如初。高大的TR与瘦小的J又发生沖突,TR被划伤脖子,哭得很凶,看見儿子哭得委屈,妈妈在一旁也湿了眼睛。
这时问题就比较棘手,家长会带着情绪。一些澄清事实的语言都会激惹对方。我们会选择相信不同的故事。纠结于故事本身没有意义,关键是背后的情绪。
营地活动期望小孩从自然和艺术学习中认识自我、与他人建立关系、了解自己与环境的关联,找到人生目标。没有彼此的冲撞,哪来的深度关系的建立,又如何了解自己呢?
城市的孩子与渔村的孩子对比,C说她不会玩,休息时跟着渔民的孩子玩。咋连玩都不会了呢!!! C喜欢上一个当地的小妹妹Mika,觉得她可爱,第一次说希望她当自己妹妹。我发现C讨厌与事事的小朋友交往,自己主观意志很强,非常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