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373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孙瑞学的《完整的成长》第四章:《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第三节|感觉让儿童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一)
对于儿童来说,感觉就是他的生命本身,感觉就是生命的发现,儿童依靠感觉让自己全部的生命“发现”新的现象和创造从未有的自己。
发现和看见不一样,发现总是带着情绪的喜悦或者痛苦而来。(情绪的喜悦和痛苦才让人有感觉,才是真发现。)
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有情绪过程中,“停顿一会儿”是为了不打扰,不伤害孩子内在感觉的过程,心理的过程和思维的过程。
牙缝里有了异物,第一次有了这种生命中身体上的奇异的感觉,这奇异的感觉让小女孩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对于这个小生命来说,这便是一件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嘴里异样的感觉,这感觉从未出现过,这是一种全然的未知,因此小女孩在心理上就难以承受。把心理上的难以承受,通过哭流淌出去,心里空间被哭拉大了,奇异的感觉也就被接纳了进来。
这里伴随着一个心理过程,所以感觉、情绪、心理同时支持着孩子,如果没有充分的感觉,没有情绪流动的支持,心理活动就不会显化。而如果心理活动不显化,孩子就无法接纳发生的事情,他的感觉也就不会被上升到认知。
惊天动地之后便是喜悦和平静,感觉帮助孩子在心理层面上提升了。下次再遇到类似的身体感觉,甚至更高一层的感觉时,心里便有了承受力,也会有清晰和相对客观的认识和判断,因此他自然能够淡然处之了。感觉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发现着秘密,成长就这样一个心理层面、一个心理层面的不断上升。
第一次突如其来的感觉,带来了情绪的惊恐,儿童在不断得到这种偶遇的成长机会。
感觉在每个人的内在世界里开辟着一个接一个的新大陆,但环绕孩子的依然是无边无际的大海……你不知未知的世界究竟有多大,你可以永无止境的探索下去,这叫用感觉探索。
剥夺儿童的感觉,并采用“教”的模式,就等于把孩子先放入进去,让他在规定的范围内学习,这叫画地为牢。
美国迪士尼100周年的纪念演出在北京举行。演出开始了,云雾层层涌来。一个手持魔界的仙女滑翔而出,激荡人心的音乐响起,仙女在滑冰场滑翔旋转,一个美妙的女音响起:“你有梦想吗?拥有梦想,梦想就能成真。”一切都在仙女的滑翔和手中魔棒的指点下成真,所有的观众都在这种美妙中屏气凝神,人们的情绪和感觉被仙女带入了一种精神的情境中。
这种美妙的感觉经常被自以为是的妈妈所打扰:
“一位仙女出来了。”妈妈的认知教育开始了。
“她用魔棒变出了什么?”
“你能认出来吗?这个是阿拉丁,这个是白雪公主。”
“小时候你看过的,这应该是灰姑娘。”
此时此刻,感觉和情绪带领着人的内在,接受着舞台上精神的频频召唤,把观众的精神一个个引导出来,然后再用精神的光辉去回照舞台。精神的频频映现和对流,把人们带进精神生活的精彩世界。
在这当下,认知是多余的。认知是对儿童感受的打扰。人事审美(感受)的主体,而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
如果孩子的这种感觉常被打扰,他的感觉情绪心灵的系统就会受到破坏时机认知的系统也不会成长得很好,成长就会出现一个极大的缺失,孩子的认知就会出现障碍,实际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
大多数的成人就这样充满善意的把孩子生命中珍贵的东西拿走、扔掉了。
只要我们让自己的意识从某种蒙昧的状态走出来,其实没有什么理论的支持,仅凭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也可以发现生命需求的迹象。凭借对幼儿生命的观察,也会发现这种教导式的教育模式是对人的生命成长的一种损伤。审美感觉就这样被我们的文化长久的忽略着,而这又延误了成千上万个儿童的成长。
正如伏尔泰对人发出的感叹:“发现哪怕一点点人的自身结构竟需要30个世纪。了解一点人心灵的东西则需要无限的岁月。然而一瞬间就足以致他于死地。”
基本感觉完成之后,儿童就可以通过基本的感觉产生更深层的感觉,感觉到储存在生命深处的内容。这种内在的感觉一定是在基本感觉比较完善之后,才会逐渐的被儿童发展出来或者创造出来——包括心里的感觉、情感的感觉、精神的感觉、心灵的感觉,这是儿童的又一个生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