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经常读一半忘一半,该怎么办?

知乎有一个浏览量高达206万的问题:

“读一本忘一半,感觉完全没收获,该怎么读书?”

这篇文章会聊一聊,如何从输出的角度猛提读书效率,解决读过就忘的难题。

01 输出的2大好处

我们平时随手拿起一本书来读,是输入。 

在读书时,写书评,画思维导图,复述这本书,和别人分享,把关于这本书的想法抖落出来,就是输出。

如果你仔细观察世界上99%博学多才的名人,你会很容易发现,他们总是在以各种各样的手段花式输出: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经常把批语写满了书页的天头地脚;

毛泽东早年求学的读书笔记,能装好几个网篮;

爱因斯坦常和朋友约咖啡,交流读书心得,扩大知识面。

为什么优秀的人这么偏爱输出?

因为,输出至少有2大好处:强化理解,加深记忆。

先看强化理解这个部分。

有时候,我们读了很多书,还没有完全吃透,就去读下一本书;下一本书读完了,还没有把收获及时沉淀下来,很快又捧起了一本新书……

这样走马观花了一圈,什么都有点印象,但这印象又不深。结果当然是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

读懂一本书,“胜过囫囵吞枣读十本”。

读懂,靠的就是输出。

有的人觉得,自己读书总是不理解,那还怎么写书评呢?

其实,所谓“理解”,并不是已经现成的、摆在那里的东西,我们在输出书评的同时,也是在梳理大脑中已有的、零零散散的想法。

将这些想法外化出来,然后顺势延伸,和你已有的经验相连接,你自然会更理解这本书。

输出还有一个好处,加深记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记忆分为编码、存储和提取这三个阶段

普通人的阅读,只是对信息进行了编码加工和存储,这仅仅停留在了输入环节,缺少了“提取”这一步,时间久了,很容易忘掉读过的内容。

输出,就是将书里的信息进行提取和再编码,不断激活已经沉淀下来的读书记忆。

经过这一轮深加工,短时记忆更容易转化为长时记忆,知识的吸收效果也有了质的提升。

《输出式阅读法》开篇就提到:不能输出,不算读书。

输出对理解和记忆有着极强的助推作用。理解了读过的书,你会更加深刻;牢记了读过的书,你会更加广博。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开始输出吧,让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算数。


02 没什么想法,怎么写书评

读书时,比较常见的两种输出方式是:写书评,和别人谈论这本书。

书评困难人士,经常处于这样的模式:

看完一本书,觉得“哇塞这本书好厉害,我好膜拜作者”,除此之外不知道该说什么。

即使偶尔有点想法,也会觉得很浅,零散不成体系,没什么可写的。

想象中,书评就是要写得结构完整、内涵深刻、旁征博引,我这点水平,还是算了吧。

输出会让人直面对一本书的掌握程度,我们觉得自己写不了好的书评,所以干脆不写,其实是把自己圈在了舒适区,使自己全方位无死角远离成长的痛感。


可是,进步本来就不是舒舒服服、顺其自然的。

好消息是,有一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减小行动的阻力,实现小步慢跑式的前进。

第一,写书评又不用出版,结构不完整,也没关系,为什么非要自己打击自己呢?

想到什么写什么就行。

扎克伯格的Facebook办公室有一句标语: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很多时候读完一本书,所谓的“没想法”,并不是真的脑中空空、一定想法都没有,

如果你觉得这是一本好书,那么它好在哪里?

如果这是一本烂书,你想怎么吐槽它?

如果这本书平平无奇,那么你觉得它哪里写得不够味?

我们潜意识里肯定有关于这本书的模模糊糊的东西,从这些模模糊糊的东西着手,把它具体化,就能慢慢地牵引出更多内容。

如果这个时候不写,当场把那点微弱的印象略过了,过段时间,消化吸收起来就没有那么顺畅,这本书就很难嵌刻在你的生命体验中。

有个朋友刚读完《未来简史》,我跟他约稿写书评时,强调初稿必须在几天之内完成。

因为刚读完不赶紧写点想法的话,以后再动笔,难度系数会指数级增长。


第二,写不了千字的长评,可以先从几十个字开始,每章写几十个字,整本书累积起来就有几百个字了。

不管怎么说,有总比没有好。甚至最终只有几十字,就是比没动笔写要强千万倍。

这样,就在心理层面解决了大多数人写书评的两大难题:怕缺结构没深度,怕字数太少。

我今年办读书营,和几个人共读《微习惯》,就用了上面这些策略。

我们把《微习惯》分成了5天来读,每读一天,我都会建议大家写50字书评,不限内容,读到哪里觉得有感觉,直接把想法写下来就好。

50字是什么概念?光是上面那一段话,就已经有57个字了。

一般写书评来说,不可能实时统计字数,正好写到50个字就截止了,再多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相反,一不小心就写多了,是很常见的现象。

当时5天结束后,有的人累积了500字的书评,而且内容有料有趣,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

03 书友,有你想象不到的力量

和爱读书的朋友聊天,是输出的绝好时机。

斋藤孝在《超级阅读术》提到:

“你应该将平日带在身边、随时准备一读的那本书的内容,利用每一个机会介绍给朋友和恋人听。”

“拥有能和你谈论书的良友也十分重要。与那些求知欲、好奇心旺盛的人交往,一定能让你们共同进步,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如果你身边有一些爱读书的朋友,他们会自动构成一个微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慢慢地,读书、聊书,会成为你的习惯,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你周围都人是向上走的,你当然也会被带动着向上。



我的室友,同专业的同学,经常见到的好友等等,都是读书爱好者。

诸如放假要读哪些书、人文社科类的书该怎么读、自我管理类的书又该怎么读等话题,都是我们共同关注的内容,随时随地可以聊。

今天早上,我去食堂吃饭,碰巧遇到了好朋友木溪,她给我讲了会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我跟她聊了会儿《美丽新世界》,两相受益。

如果周围有一起爱读书的朋友,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可以假设“将现在所读的内容明天介绍给某某听”。

有了这个意识,读书本身就跨越了单向的“输入”困境,一跃而有了潜在的“输出”效果。

这样一来,读书的效率不言自明。

写在最后

核心就是三句话:

第一,读书老是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输出。

第二,写书评,50字就是胜利,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第三,要主动接近爱读书、求知欲强的朋友,给自己塑造向上的环境。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愿你活在自己的天堂。


往期精选:

改变人生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微习惯

阅读 | 90%的人都忽略的2大选书思维,加速认知升级

《断舍离》拆解|你有多久没感受过绝对的清爽了

想要让房间快速清爽?三步快速搞定!

《断舍离》拆解|常见的四个误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