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卡西尔认为,人类文化的各种形式都是荷载社会信息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形式从美学的角度便体现了人的审美意识的客观化。而樱花作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也同样反映了日本文化的一些重要特征。我将从樱花的历史,樱花在日本文学中的形象和樱花对日本审美观和生死观的影响这三个维度来介绍这一符号与日本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樱花在日本可谓源远流长,但樱花并非原生于日本,而是最早生长在我们中国,之后传入日本,在日本延续了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日本人就将樱花看做是春天的化身,在《古事记》和《日本书记》都有对樱花的记述。在日本文学著作《古事记》中,樱花是在日语中被称作为“木花開耶姫 ( このはなさくやひめ) ”,而 樱花在现代日语中被称为 “ さくらのはな”,从辞源上看,这两者非常相似。当然,关于樱花在古语中还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观点 认为 “さ”在古语中表示谷物的灵魂, “ くら”是神灵镇座的场所,因此“ さ +くら”表示谷物神灵聚集的地方 。古代人认为樱花中孕育着神灵,所以他们每到樱花开放的时节就进行农耕。到了万葉时代,樱花就被吟唱, 在 《万葉集 》中就有赞美樱花的歌 。而赏花的习俗开始于 9世紀前半期, 从贵族 、武士到平民百姓, 从城市到地方 蔓延开来 。在平安时期,贵族的庭院里都种植樱花, 每年春天举行樱花宴, 樱花宴当时视为王权的象征, 也是贵族实力的象征。而武士阶层把美丽盛开的 、静静落下的樱花看作是自己人生的象征, 进而讴歌它们, 赞赏它们 。到江户时代赏樱更是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 观赏樱花成为民间约定俗成的活动。
在日本古典文学中,也可以看到大量对于樱花的描述。例如本居宣長的有名 的和歌 [敷島 の大和心 を人問 はば朝日 ににほふ 山桜花 ] (何谓敷岛大和心, 朝阳之下山樱花 ),《古今和歌集 》中西行的 “願はくは花 の下にて春死なむそのきさらぎの もちづのころ” (花逢月满仲春秋, 吾愿长眠樱花下),当然还有现代作家川端康成对樱花的描写: “早春二月,伊豆半岛的空气中便开始弥漫樱花的味道,游人从各地赶来,欣赏全日本最早盛开的樱花。花极早,花期长达一个月,伊豆特有的河津樱花在日本被称为‘早春惊喜’。每年2月10日至3月10日,伊豆会举行大规的‘河津樱祭’,从而奏响了一年的赏樱序曲”。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无不表现出日本人对樱花的由衷喜爱。
同时,樱花也对日本人的审美观和生死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本人审美观念中,有一种审美观念对日本人影响至深,它就是“物哀”的美学观念。那么它跟樱花有什么关联呢?这是因为 :樱花花期大概只有七天,盛开时团团锦簇,热烈灿烂,极为壮美。但一阵风吹来,满树樱花如雪般静静飘落,樱花在美到极致时凋落,在视觉上给人以极大的冲击,而在人的情绪上则产生了物哀之感。而且日本人也在落花中建立了一种生死观。落花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这种瞬间的飘落之美与佛教的“暂、无常、生死轮回”的思想相吻合,并在与日本人朴素的“哀”的思想相结合中得到深层次的表现。同时, 日本又是一个崇拜自然, 信奉神道教的国度, 临死不惧, 对于日本人来说, 肉体的死亡意味着精魂返回了神国, 就像樱花飘落返回自然一样 。在日本人的意识里, 生和死不是对立的, 相信死者的灵魂可以复活, 樱花就是连接生和死的媒体 。正因为有死亡在前方存在, 从而映出“生”的阶段无限的美好。
总之,樱花的影响浸透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日本整个的国民性格的塑造有着极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