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介绍两个同学,小明和约翰。
小明是中国学生,普通家庭出生,不善言谈,不懂社交,出了成绩好,其他几乎一无所长。最后,他考上了清华大学。
约翰是美国学生,富裕家庭出生,他多才多艺,玩过乐队,精通游泳和篮球,组织能力强,当过学生会干部,还坚持去做志愿者。最后,他上了耶鲁。
问题来了,你猜他们谁接受的教育是素质教育?
小明当然不是,在中国,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现在广受批评,还有人讽刺说这是把人给读傻了。
约翰呢?常常有人把美国的这种教育称之为快乐的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他们俩都是一类人,同样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因为中美教育确实非常不同,而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制度的考核指标不同。
中国的高考以分数论高下,为了上好大学,大家努力学习,认真考试,考个好分数。
美国的学生评价体系比较讲究综合素质,只是希望你多参加课外活动,于是学生们为了符合要求都去参加课外活动,而不是他们喜欢参加,所以他们对这些事情也没有真正的热情,只是完成任务而已,就像中国人去考试一样。
说到底,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然,你我也都是。
另外,他们大学毕业后的选择也差不多,清华北大的人大多去互联网大厂,美国常春藤联盟的学生最爱去的是华尔街。
所以,如果中国教育对音乐有要求,我们同样会去学钢琴、小提琴或古筝;对体育有要求,游泳、打篮球、跳绳也随之练起来——我们这边现在确实如此,我外甥女现在在练钢琴,我女儿狂学跳绳,就是学校的要求,跟将来毕业考试有关。
这些事情都是为了符合考核要求,本质上讲,都是应试教育。跟所谓的快乐成长,寓教于乐根本没什么关系。当然,本来学习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那么,如果不是我们教育家爱谈的文学、音乐、美术这些领域,不是让小孩放学后去学钢琴和小提琴,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呢?
素质教育,在中国古代就是六艺,在古希腊就是柏拉图提出的七艺——被认为是一个自由的城市公民所应该在我的若干个基本学习,这些学科有文法、修辞、逻辑、历史、天文学,这些都是一些不能直接作为一门手艺出去赚钱,但却可以提高一个人思想见识水平,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这也是现代西方大学提倡的博雅教育,让我们不能满足于当某一方面的专才,而是应该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掌握通识,掌握一系列不同的思想方法,从而去解决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没错,素质教育不是门面,不是给人好看的,假装成为上流社会,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主要体现在——怎么做决策!
现代社会每天都会产生很多问题,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做主,为金钱和财富做安排,甚至要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决策。
博雅之学,即是决策之学。
比如逻辑学可以让人学会推理和辩论,历史学可以让人学会借鉴前人的经验,数学可以让人懂得取舍,等等……
这些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但都是一些很有用的思维套路,你掌握的套路越多,可供选择的思路就越多。
当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哪个套路合适就用哪个套路解决问题,而不必拘泥于经济学还是政治学,物理学还是工程学。
关键就在于好用,以及怎么用。
伟大的查理芒格对此有着很深的研究,他是个博学家,是个通才,他几乎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也没有任何教条,他对所有的领域都有强烈的兴趣和广泛的研究,通过融会贯通,形成原创性的、独特的芒格思想体系。
而其中的精华,就是他提倡的思维模型。比如说逆向思维模型,比如说冗余思维模型等等。无论对于投资理财,还是生活,都非常有用,令人受益匪浅。
扯远了,关于素质教育我能说的就这些,我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过具体怎么做,我说不出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