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听书笔记2

改变问题的框架

什么是框架?它是我们去定义一个问题,或者理解一个问题的角度。

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自马克·吐温的幽默小说。有一帮孩子,其中一个孩子要在大热天干活,很辛苦,其他孩子就幸灾乐祸地嘲笑他。然后这个孩子就想了一个办法,他说,干活就是一种游戏,而且其他孩子都没有资格玩这个游戏,他就干得津津有味。

其他的孩子看他干得这么起劲,过了一会儿,态度就慢慢改变了。有的孩子就问,能不能给他一个机会尝试一下。这个时候,这个干活的孩子就开始有了某种权力。他就会觉得这个事情没这么容易,你想干这个活,那也得看我能不能给你这个机会。最后,这些孩子排着队,都想要获得干活或者说玩游戏的机会,希望能从那个干活的孩子手中接过工具,体验一下其中的乐趣。这么一来,孩子们看待劳动的框架就发生了彻底的颠覆。

这个故事其实带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觉得有很多问题很棘手,跟这个问题死磕,但是最终也没有找到好的解法。那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语言或者观念上的改变,把这个问题定义为其他的东西呢,这可以改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可以改变不同的人围绕这个问题的互动模式,最后就可能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结果。

作者的女儿在最开始学游泳的时候,非常紧张,因为她担心自己会沉到水里,会呛水。这个时候,她的教练告诉她,不要紧张,越紧张就越往下沉,越容易呛水。

请注意这句话,它看上去是一个符合直觉的解决方案,就是我紧张怎么办,你不要紧张,我告诉你,紧张的后果很可怕,所以你要控制住自己,别紧张。可这刚好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一种悖论性的解决方案。当这个教练说越紧张越容易往下沉,越容易呛水的时候,其实只会让孩子变得更紧张。为什么?因为教练在威胁她,这会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紧张是致命的,它会给我带来我没有办法承受的风险。

当时,我女儿瑟瑟发抖,她问我怎么才能不紧张?其实本来,紧张就只是紧张而已,可是被教练这么一说,紧张就成了风险很大的问题,所以现在她更害怕了。既然是这样,我要去做的事情就不是在这个方向上继续推动,而是需要改换一种思路去解释它,用心理学的概念讲,去“改释”它,重新建构一个框架,甚至是180度地转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我就告诉我女儿,这个教练说的情况是对的,但他可能并不了解初学者。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你是没法不紧张的。教练忘了告诉你,如果你紧张100次,你就能学会游泳了。紧张的体验恰恰是你必须得经历的一个过程,它可以让你的水性变好。我就问她现在紧张几次了,她说自己大概紧张了4次。我告诉她,那还有90多次,你现在就到水里,让自己充分地紧张一下,快速度过这个学习的过程。

当然,从科学道理来讲,我并没有任何依据去证明100次的紧张之后,就可以学会游泳。但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改释后,紧张带给我女儿的心理感受就变了。它不再是一个威胁,不再是一个敌人,而是变成了在掌握水性的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在我给了她这样的一个说法之后,当天她就学会了放掉浮板,虽然游得不是那么标准,但是她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双脚浮在水面上了。

你看,这就是改释的奇妙作用。当你对一个问题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理解的时候,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个问题本身可能也就不构成问题了。

一个公司的职员,他总是担心自己在工作当中会出错。因为担心出错,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重复检查,还会无端地想象有没有可能自己刚刚犯了一个错,并没有察觉到。他在这上面浪费了很多很多的时间,搞得自己很疲劳。

为了一个不存在的完美结果,他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第二序改变是怎么发生的呢?咨询师给这个职员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接下来每天在工作中刻意犯个错误。但是这个错误不能犯得太严重,也不能犯得太轻。也就是要这个职员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去刻意做错一件事。

很神奇,当这个职员拿着这样的指令去刻意犯错的时候,他对于犯错的紧张和焦虑立刻就被缓解了。这就是改变框架的力量。在新的框架下,犯错不再是一个隐藏在暗处的狙击手,而是变成了随时在我头脑中,在我掌控范围之内的事情。所以这个职员对于犯错的无端焦虑自然就降低了。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收获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任何看上去不可解决的问题,换一个思路,也许都会有一种反直觉、反常规的解决方案在未知的某个地方等着我们。

思考与实践:在班级管理中,能否让那些令人头疼的孩子每天刻意犯一个错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