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从初二开始,我就没有了所谓的家。一开始姐姐还会偶尔煮一顿,后来学业一忙,就三餐全部自己解决。慢慢的,没有锅碗瓢盆,没有柴米油盐,什么煤气灶都不用了。好像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每天吃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说我独立,不过是太早学会适应社会。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被逼着去学会支配金钱。很显然我的性格并不能支撑我什么。不过就是肆意妄为,有一顿没一顿。大概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知道了饿,所以至今才会对吃的没有过多的追求。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有家教,虽然没有父母言传身教什么大道理,读的这么多年的书,也算让我学会做一个相对好的人。然而我初中开始,晚睡时间就已经延长至凌晨,经常会玩到很晚,等到很晚吃夜宵,而且,我也经常看电视直到睡着,那时候的电视机,还没有现在这么高级,但我就已经会设置自动关机了。
虽然对吃的没有过分的追求,我却会执着的记住某一份感动。晚上十一点的时候,会有一个摊子经过,卖的是馄饨饺子之类的夜宵。不是吆喝,是一声声敲梆子的声音。梆子的话,就有点类似古时候,三更半夜吆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声音。
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我会等到夜宵摊子来。小时候,我是不吃馄饨的,感觉馄饨肉好少,还会散开。所以我都是吃饺子,虽然皮厚,却感觉这个流动小摊的饺子很赞,也许也是因为我对好吃的饺子没有抵抗力。同时也是那么一个道理,饿的人吃什么都香。至今觉得,妈妈包的饺子是最好吃的,这是完全没有感情分的纯评价。
大概上了大学之后,故事都是暗地里变得复杂起来。一年回家一次,回家时间加起来也就一个礼拜左右,大概也有六七年再没听过梆子声。今年的某一天,听到远处又传来这样的声音,感觉很近,又感觉很远。你说,过去的感情,对饺子馄饨也好,对旧事旧人也好,是不是不要触碰的好?
所谓的独立,我也没有很好的诠释,我认为的就是自己饿不死自己。独立之后,任何速食的东西,都可以养活我自己。泡面,速食面,速冻产品,面包牛奶等。大学毕业第一年,有喜欢做饭的小伙伴来给我做饭,我就负责打下手。有一次,我们也有包过馄饨,其实两个人都是不会包的,还是网上视频看了下才会的,不过现在我也已经记不清了,手法是远远不如摊子那边一卷就成了的。
我总开玩笑说我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却有很多人说,我的故事太复杂。如果真的去回忆的话,确实也挺多的,毕竟年纪不是白长的。我怕回忆过去,也怕后悔遗憾。大概到我三十岁,四十岁,仍旧孑然一身的时候,我才能更豁达的看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