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是一个执着的思想者,在他的思考中,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的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便是怎样才活得真实? ——周国平
听的第一首崔健的歌,竟然是《一无所有》。
我曾经问个不休 你何时跟我走
可你却总是笑我 一无所有
我要给你我的追求 还有我的自由
可你却总是笑我 一无所有
——崔健 《一无所有》
我曾很狭隘的以为,这首歌表达的是青年人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撞击与诘问。
有趣的是,后来我发现这首歌创作于1989年,那会儿的中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人们正处在 “脱贫致富” 的美好奋斗中。这样来看有没有可能这首歌有更深远的意义:
当人们陶醉于自由经济所带来的实惠之时,没有了现成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繁荣之下,是一代青年人的迷惘。
当然,以上我所说的,都是伪命题。
音乐不是用来掰开了揉碎了解读的,它是一种整体的力量,你觉得震撼,你有股劲儿但说不出来,你激动,你真的开始热爱生命。
这才是音乐的魅力。
1
— 摇滚是批判,但不暴力 —
可以合理的表达愤怒,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崔健
摇滚本身就是流行音乐的一种。可能喜欢摇滚的人相对比较小众,所以大家觉得它并不「流行」,所以不把他们归为一类。但我认为,真正把摇滚和流行音乐区别开来的是,传统的流行音乐是趋同的,而摇滚是喜欢异类的。
它张扬个性、自由、反叛;赞美情感、性、想象;欣赏矛盾、极端、悖论。
记得有一个美国Hip Hop专辑的封面是一个人,把一把大枪送给了一个黑人孩子。看起来好像是在鼓励暴力,但实际上是因为受到歧视,黑人只有有了枪人家才会尊重你,是那样的环境下才产生的一种心态,实则是在「反暴力」,更不是在教你杀人。
摇滚不是暴力的,若你感受到了它的 “暴力”,说明它在帮你「反抗你的压抑」。你太压抑自己了,连这样的释放你都觉得过于激烈。
摇滚乐是底层的文化,但却是发达社会的底层的文化。那些真正美好的、反抗压抑的音乐恰恰都是产生在发达社会里。这样的社会存在着批判,允许着批判。
挣扎的另一面是欲望,欲望的另一面是不满足,在那些不开放的时期,我们是没有生活和欲望的。我们过着苦日子,却都自诩着生活比蜜甜。
2
— 摇滚没有民族性 —
使用任何一种民族乐器的意义就是为了增加音乐的感染力,什么弘扬中国文化、民族艺术,那没意思。——崔健
什么时候特别容易激发人的民族性?
体育比赛。
比如看世界杯的时候,球迷对自己的国家的那种狂热。奥运会的时候,计较于金牌榜的排名。好像我们国家队一定要怎么样争光,就能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就能证明我们国家的强大。
「谁胜了 就升谁的国旗」——总觉得这是一件不应该被放大的事。好像是把一个全人类的过程归结到了某个国家的胜利这样狭隘的结局上。
摇滚不具有民族性,正如就对音乐的感受而言,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
而且,好的音乐是能使人最大限度的沟通的。通过音乐加工后的情感,是纯粹的,比如我们都愤怒,都反抗,即使我们愤怒的原因不同,反抗的对象也不同,但丝毫不影响我们从彼此的身上获得共鸣和力量。
可能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无论是反抗、愤怒、诘问还是赞美,我们任何的表达总都是有所坚持的,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的肯定、捍卫和追求。
这才是音乐共通的精神内核。
3
— 他要说的都在歌里 —
睡觉之前在大街上走,当时觉得有些压抑,是另外一种感觉,觉得太容易了,好像是被时代贿赂了。没过瘾,是这种感觉,没有淋漓尽致。 ——崔健谈创作《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的背景
光着膀子,我迎着风雪
跑在那逃出医院的道路上
别拦着我,我也不要衣裳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给我点儿肉,给我点儿血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崔健《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这是一个病人的故事。
我的病,是因为没有感觉。换言之,因为麻木。
当这个世界不能让人痛快地哭痛快地笑,当在众人宁愿躲在医院的暖被窝里养病或装病的时候,他独自跑到风雪中发出了尖利的呼叫。
他因麻木而感到痛苦。
崔健的歌,从来不曾居高临下地要「拯救苍生」,他所唱的一切,都是他真是的自己,只不过恰好引起了听着的共鸣,所以,不空洞。
我特别喜欢崔健的一句话:
做音乐是一件让人很舒服的事,就像躺在大地上晒太阳的感觉,爱谁谁。
后记:
我是听单曲循环着崔健的新歌《死不回头》写完这一篇的,像烈酒一样,让人不舒服,呛人。
不得不承认,他的歌时常会有一种,让人不得不检讨自己是否在虚度年华的力量。
本周荐书:《自由风格——周国平对话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