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米一搏,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荆轲,而荆轲算什么呢?在我们大家眼中是个侠客或刺客,而关于侠客的问题有很多,比如:“这种文化究竟是什么?为何会形成这种文化?这种文化在何时兴盛?”
首先,这种文化究竟是什么:“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一词则是指古代时武艺高强、替天行道的人。
侠指有能力的人不求回报地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客则就指外来者,在这里可认为指是四海为家的游历者。合起来也就是指乐于四处帮助他人的游历者。因为帮助他人多与仗义疏财,主持正义有关.侠字大多人会想到的是武侠,但侠不仅只有武侠,所有不求回报地去帮助他人的人都可以称为侠者!”
第二,为何会形成这种文化呢:“造成游侠这种特殊人群的出现,是那个时期社会和文化所决定的,首先周王室的衰微带来的社会各种制度的崩溃,在不断的战乱中最值得信赖的最能保护自己的那个人最具有的能力,这种涵盖了一大堆力量的综合能力在那个年代备受推崇,这就为侠客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三,几百年逐鹿中原的权力战争,模糊了原来森严的等级界限,随着王室--诸侯--大夫这样的权力等级的被打破,崛起了一大批新的政治力量并开始对原有的政治势力挑战,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他们迫切需要人才,于是侠客们有了走上权力舞台的机会,而正是这样一种双向选择让侠客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这样的话,就更有利于独立自我人格的形成,也使得侠逐渐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规则。由于对人才的需求,也由于力量需要用于与争锋的敌人抗衡中,在那个时期正统容忍了这种异己,也就是说,只要能帮上自己的什么人都可以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扶助了侠的发展。所以只有在那个时期才能出现信陵君立马待侯生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种待士之道让魏无忌堪称战国四公子中最杰出的一个。那个时代,士子可以傲公卿,游侠可以蔑帝王,一切都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只要个人有能力你就是天地间的主人!这让人充满自信。
第四,学术上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在思想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社会对新的思想有能力的个人是容纳并欣赏的,儒家有侠,墨家有侠,道家有侠,这使得侠客们不管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有极大的活动空间,在墨家受挫可以转向儒家,在儒家受挫又可以去道家,因此他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所以我们看到的侠客们经常表现出那种无忧无虑的样子。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说每个男人都有一个侠客的梦想,说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对无拘无束的憧憬;而在那个时代有更多的现实的意义,代表了生存的保证,也代表了相对公平的生活环境,更是可以保障自己和亲人!
其五,侠义精神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比较多,人间中的人民过得那叫也疾苦呀!并且比较富有的人就越来越富,穷家的人呢,则就越来越穷,因为官员们贪污啊!一个官员看到另一个官员贪污,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他如果多看到几次,那么她下次也有可能会贪污,然后“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之后每个人贪污一点钱,而到了百姓手中呢,这就只剩了一点啊,甚至没有!再说本来就一点,在贪一点,这就更少了。所以富得人越来越富,穷的人越来越穷!而侠客呢,差不多也是平民百姓,顶多也就是个食客,所以他看不下去人民疾苦,于是就劫富济贫,成为了我们都众所周知的一般侠客!”
那么侠客在何时兴盛呢?我认为是在多战乱时期,而历史上多战乱的时期是哪些时期呢?差不多就是春秋战国,秦时期虽然暴虐,但是战乱不多,差不多就是汉、晋、隋、唐、元、明几个时期了。
当然有人赞同侠客精神,那么一定会有人反对侠客精神,就比如韩非子,他说侠以武犯禁,意思就是说侠客以他的武力来混乱法律,但是我对此却不怎么赞同,因为侠义精神,本来就是因为时代的需求所产生的一个东西,并且一些人还去执行它,去实践它,这并不是一个错误,如果非要找一个错误者的话,就错的就是这个时代,这一大堆战争,这个时代里所存在的人民,所以说侠义精神的出现,是整个社会的需求,而不是某一个人搞特殊,谁不想过安稳平和的日子呢?谁想天天承担了所有人的责任呢?谁想天天去劫富济贫呢?答案是没有人。所以说如果你真的看不下去这些侠客乱了法律的话。那么你就去制止战争,让天下太平吧!太平之后侠义精神自然会烟消云散!!
解释完侠义精神,让我们再带回荆轲,而我们对荆轲的研究,也不过就这三个问题:“第一,荆轲是反抗暴秦的义士,还是太子丹的刺客?第二,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关系?到底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呢?还是只是被太子丹利用呢?第三为什么历来人都非常同情荆轲???”
第一,荆轲是反抗暴秦的意识,还是太子丹的刺客?我认为荆轲其实并不愿意去刺秦,他之所以去刺秦其实是被太子丹一步一步的逼上了绝路。
荆轲不是燕人,而是齐人。燕国不是他的国家,爱国一说无从谈起。他之所以能和太子丹认识,中间人叫做田光。这个人深的太子丹的信任,在太子丹提出想要刺杀秦始皇的计划后,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因为害怕荆轲不重视这件事,田光还自杀了。这件事情首先就让荆轲感到非常的突然,剩下的就是震惊了,
接下来,太子丹就先美酒美女招待着荆轲,荆轲需要什么太子丹就满足他什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太子丹找了个适当的时机向荆轲说了这个计划。吃人家嘴短,用人家的手软。显然这还不够,太子丹当时就跪在了荆轲面前,荆轲无奈,只好不情愿的答应了。
荆轲不傻,他知道自己万一拒绝或者反悔,一定会被太子丹杀死,以防止他泄密。而他如果答应,说不定还能成功刺杀,成为有功之臣。两下权衡,他选择了后者。
出发去秦国的那天,荆轲迟迟不肯走。太子丹也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就三次催促,并且要派秦舞阳先去,荆轲知道太子丹在告诉他,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不去的下场很惨。于是荆轲只能硬着头皮出发去了秦国。
要知道那把匕首是剧毒的,只要划破一点点皮,秦始皇必死。可是荆轲为什么失手了呢?其实他胆怯了,他知道后果是怎么样的,所以他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一成就死掉了。他只是太子丹的殉道者,一个没有精神支持的殉道者。
第二,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关系?秦国的强大不是一朝一夕而成,燕国太子丹的时期已经没有时间再振兴国家来和秦国抗衡了。时局紧迫,更何况燕丹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怎么能找到万全之策?他看似为了自己国家的存亡付出了努力,其实是为了保住他太子的地位。所以荆轲是燕子丹计划的实施者,只是他计划中可有可无的角色,能杀了秦王最好,杀不了的话,则也可以证明他对燕国的衷心。而荆轲呢?别管主观意愿是不是报答燕丹,行动上是为了反抗秦国武力征服,对于六国来说当也算义举。
所以说,荆轲与太子丹顶多算个朋友还说不上什么知己,如果算的话,那么我想说,哪有人会让自己的知己去为了自己的私心去死呢?所以说他两根本谈不上知己,更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搭不上关系,所以说,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荆轲只是燕国太子丹的殉葬者,只是燕国太子丹的一颗棋子,只是燕国太子丹的利用品罢了!
第三,为什么历来人都非常同情荆轲?首先,让我先来盘点一下他的失败!第一,《史记》记载了多个刺客,也就是我们这学期学的几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等等,和这些刺客相比,荆轲是唯一一个没完成任务的人。
比如,鲁国被齐国欺负,曹沫就劫持了齐国国君齐桓公,帮鲁国讨回了战场上失去的利益;专诸和聂政也都干净利落的干掉了目标人物。不管用什么方法,人家至少把人家的目的达成了。但与这些同行相比,荆轲刺秦王计划那叫一个周密,并且难度也没比其他人更大,但荆轲仅仅砍断了秦王的一只袖子,伤都没有伤到人家。要知道,荆轲使用的匕首是涂了剧毒的,他只要稍稍划伤秦王一下,行动就成功了,可他连这一点都没做到。
第二,荆轲在同时代名刺客里武功是最差的。 按照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专诸刺杀目标人物吴国国君时,国君的护卫可是极其森严,基本算是龙潭虎穴了,这种情况下,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见到国君后,一击毙命,这比荆轲那“图穷匕首见”的计划更难吧,但专诸却干净利落的完成了。
聂政刺杀韩国大臣侠累就更夸张了,单枪匹马,一个人提着把剑就冲进了侠累家,一剑刺死了他,还顺带杀死了几十个士兵。真好!
反观大名鼎鼎的荆轲,在秦王的宫殿里,“图穷而匕首见”,荆轲抄起匕首就向秦王扎过去了。秦王本来有剑,但一直来不及拔出来,所以其实一直是赤手空拳和拿着匕首的荆轲打,就即便这样,荆轲也仅仅是砍断了秦王的一只袖子,丝毫没伤到对手。有了前面几位同行的衬托,荆轲的武功真心不能算好。
第三,和同行比,荆轲的准备是最充足的。 燕太子丹策划刺杀行动,几乎是倾全国之力进行的。
先看武器,荆轲花了大价钱买来匕首,锋利无比,相传似乎又是什么鱼肠剑,又上了剧毒。再看人力,太子丹怕出意外,还给荆轲配了一个副手秦舞阳。荆轲入秦之后,太子丹又拿重金贿赂了秦王身边的一个宠臣,给荆轲做内应。
在待遇上,荆轲被太子丹尊为上卿,想要什么有什么,比如说,太子丹送金弹子给荆轲,让他拿金弹子砸乌龟玩;荆轲说千里马的马肝好吃,太子丹就杀了自己的千里马,给他吃马肝;还有一次,荆轲夸一位“服务员”的手长得漂亮,太子丹就砍了这位歌女的双手送给荆轲。可以说,无论在哪个方面,太子丹都为荆轲做了最完善的准备,同时代的其他刺客可没这待遇,但是!即便这样,荆轲还是失败了。
第四,很多人都把荆轲当成是反抗暴政的象征,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太子丹找荆轲刺秦其实主要是为了报私仇,国家的兴亡只是顺带的事儿。
说白了,我认为双方就是在“黑吃黑”,谁也别说谁是正义。而荆轲,他顶多是个谁出钱多为谁卖命的亡命之徒。
问题是,这样的荆轲,到底是怎么赢得这么大的名声的?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第一就是民族文化,我们总是同情弱者,可怜弱者,赞美失败的英雄,就像翟天临。又比如我最近看的一本书叫《说话心理学》,它里面提到了:“如果你在公路上,看到一个五大三粗的大汉从你身边飞驰而过,大多都会表现得非常不屑,但是遇到了一个非常老的人,他要过马路,相信许多人都会停下来,静静地等他过去,然后再走。再者说了, 荆轲虽说不是英雄,但他还是具有某些英雄气质的。比如,他有胆气,表面上看他还有些担当,重承诺,不逃避。虽然刺秦失败,但临死前的表现还是极有风度、极有尊严。另外,他身后的燕国,与秦国相比,也绝对是一个弱者。荆轲实际上集中了弱者与失败者的双重特质,也就顺理成章地引起了我们的双重同情。
同情弱者与同情失败者,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与非理性,人们总是倾向认为,弱者与失败者是值得同情的,他们往往是好的,甚至是代表正义的。就像某些动画片,强者总是首先强大,而弱者则一般是代表正义的,最终经过升华打败强者。历史上被我们同情的失败英雄不在少数,比荆轲更为典型的,还有项羽。
第二个原因是荆轲的时代,比其他几位刺客离我们更近。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最早刺客是曹沫,他比荆轲早了五百年左右。离荆轲“最近”的聂政,也比他早了“二百二十余年”。
从曹沫到聂政,这几个人对于汉以后,特别是汉朝的人们来讲,是太遥远了,人们在心理上“亲近”不起来,人们总是对离自己近的人和事更感兴趣嘛,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作用,当然《说话心理学》中也提到了。所以,只有荆轲的故事在秦汉时期广泛流传,然后一直传到后世,而史记里的另外几个刺客却默默无闻。
第三个原因是,荆轲行刺的对象秦始皇太有名了。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比其他皇帝更耀眼,凡是与他有关的人和事都会受世人瞩目。
其他那几个刺客刺杀的对象,与秦始皇一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所以,荆轲刺秦,不是荆轲这个人吸引人,也不是刺杀事件本身吸引人,而是秦始皇这个人吸引人,就算是负面的,那也非常吸引人,基本上是秦始皇照亮了荆轲这个倒霉的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