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在先,请勿赞赏)
今天在爷爷家聚餐,见识到什么叫小孩舞蹈跳得专业——我大姐姐家的女儿从小学舞,此时三年级已考过业余八级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进少年宫专业舞蹈班,开始走上专业舞蹈训练的道路。我十分惊讶,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因为在我眼里,无论舞蹈还是音乐还是画画雕塑,要走专业路线,那是要吃的苦中苦的,我表示心疼不忍。
大姐姐说,谁也没想到会走到这一步。我们没逼着她搞专业,她自己也没非要怎么样,就是这么“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实际上一开始就是学着玩,但既然要学,不管是学着玩还是真当回事,都要正儿八经的该怎么练怎么练,大人赔上时间精力狠下心,小孩有苦自己受着吧。我背地里问孩子,有没有被你妈和你老师虐哭过?她笑而不语。不消说,肯定很多次了。我又问,那你怎么熬下来的?她仍然笑而不语。我知道她要强,但也内向腼腆。
我没有问她是不是喜欢,有多喜欢,这类的“常规试探”,我只是观察这个孩子,她并不刻意的向我们演示那些高难度的压腿是怎么一点点耗到地的,她不是故作轻松也不表现痛苦,只是很认真的跟我们讲,怎样能做到,婉然所有的努力都那么稀松平常不值得夸张一样。我们闲聊,她边看电视边在沙发上做着侧踢腿,她没觉得多么为难,也没想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我能从她描述那些更专业的学姐怎样打出漂亮的空翻中看出她的羡慕,也能从她做出一个很美的后踢腿和大下腰中发现她对自己动作的满意甚至欣赏——这种满意和欣赏并不来自于我们的夸奖。因此不需要再问这个孩子是不是喜欢,我就知道不管未来专业的训练有多苦,她都会坚持,越到大了,对舞蹈的喜爱也就越容易冲破那种性格的内向而在舞蹈中张扬的表达出来。
到这里,我想忽然会有一顶帽子飞来——你大姐姐是个虎妈!但我觉得不是。虎妈是要规划孩子的一生的,是要从孩子开始学跳舞就逼着拿证的,是要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只要她自己愿意,都要让孩子走专业路线的。但在一开始,大姐姐这种类型的妈和虎妈还是很像的,比如一陪到底,绝不手软,一手遮天的要把孩子拉过哪些坎儿。但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孩子在学习任何一种新事物的时候,都有很多过不去的坎,绝大多数的孩子需要外力的帮助,需要引导鼓励也需要压力和一些强制,在这方面,大人遇到坎的时候也不例外。单单凭兴趣和自己的意志,大多半途而废,写论文也是一样。我倒觉得,这体现出一种很优秀的态度:不管你以后要做什么,那是你自己的事,但现在你做什么就得要像个做什么的样,吊儿郎当是不行的。
这时候肯定有人要站出来骂一通课外班的:这些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的都是虎妈!如果孩子对某项有强烈兴趣,那一定要支持,但那些孩子表现兴趣一般的课却选来上,那不都是拔苗助长,都是在替孩子选择?——这种指责太多太有代表性,乍看起来让你觉得哪怕是为了不被扣上虎妈的帽子也得不给孩子报兴趣班了。但现实是,在大多数孩子尚小的时候,不会表现出对什么选项(诸如音乐、舞蹈、绘画等)有非同一般的兴趣或者极端厌恶,特别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表的孩子。如果家长不替孩子选择,等到孩子小学高年级了,课业紧张了,即便一下子对什么东西表现出极大兴趣,想学又要多么事倍功半,又是多么容易放弃,并且,显然错过了从小培养文艺感和审美力的机会。小的时候替孩子选择,是理所应当,但选择的下限绝不应当是孩子表现出兴趣“一般般”,而应当是再低一个“级别”,即孩子表现出“不讨厌”(至于那些孩子真的表现出厌恶的选项,如果还要强人所难,那就真是虎妈作风了)。不讨厌,就够了。它会随着克服一道道困难而变得喜欢,虽然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变成讨厌。由于担心最终变成“讨厌”而从一开始就不给充分接触的机会,虽然可以规避风险和省钱省事,但长远来看是目光短浅的。最终是不是会从不讨厌变成讨厌,很大原因在于引导的方式是否合理,而不是孩子的好恶的忽然变化。即便不从从小培养文艺和审美向度来说,而是从比较功利一点的角度说,在孩子不讨厌时就让其充分的接触,帮助她冲过一道道门槛,当孩子大了,至少多了一些可以选择专业的余地。
从我偷偷观察来看,大姐姐的孩子是准备好了要走专业道路的,尽管她只笑不言语。但是,这时候肯定又有人站出来说:女孩子大多本能的喜欢跳舞什么的,但最后还不是给歌星伴舞,社会本来就没有这么多需求。——这种“担心”还真挺让人不好意思开口驳斥的,因为它连基本的呵护孩子梦想、肯定孩子能力和保护孩子人生可能性的机会都不给,摆出一副“说大实话”的样子来,虽不是明说看不起舞蹈吧,至少是用“社会需求”打压个体化的选择。
任何出色的舞蹈家小时候都有这样的梦想,任何家长也都不至于傻到认为但凡有这样梦想的孩子日后一定会成为最出色的舞蹈家。对于跟孩子说话,最好的方式是,见什么时机说什么话,有些正确的话在不该说的时候说,是会有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的理想和未来乃至做一切事情的积极性的,当然不会立竿见影,而是像一粒无比“邪恶的真理”的癌细胞一样慢慢浸润孩子整个可能的生活。我想这本不必多言,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她自己能够分得清自己比一些人的优势和自己比另一些人的不足。家长如果不是急功近利死而后已的人、不是是非不分好坏不辨的糊涂人,自然会有一万种办法引导孩子如何正视自己的能力和可预见的未来,引导孩子做出恰当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
或许还会有人为其辩护,说什么孩子并不知道社会的残忍,这些不过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知道从哪跌倒从哪爬起来而已。现在独生子女心里太脆弱了,要来点挫折教育。——当然我对这种辩护同样嗤之以鼻。因为所谓的挫折教育既不是没麻烦找麻烦(简直脑缺,不过还有很多脑的确缺的),又不是揣着糊涂装明白的用过于不合时宜的话打击孩子的理想和信心。非要说“挫折教育”,得先搞清楚你的目的是让孩子心如死灰还是让孩子直面困境重振旗鼓,还得搞清楚你挫的是孩子的傲娇自负和妄想还是孩子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自信和梦想。你当真区分开了孩子的自负和正常的自信、区分开了孩子的妄想和可能通过努力而实现的梦想了吗?如果没有,就不要让这四个字给自己不恰当的言行背黑锅。很重要的分寸拿捏在于,通过对孩子极其细致的并且相对而言比较客观的观察,你觉得孩子能力的天花板在哪里、孩子的热情程度和意志力上限在哪里、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在哪里。捏的好这些分寸,你可以用激将法刺激孩子的神经,可以用否定式逼着孩子直面现实并引导孩子接受现实;捏不好这些分寸,你可以用激将法毁掉孩子的自信,可以用否定式让孩子厌恶他曾经喜欢的东西,可以让孩子在绝望中自暴自弃。如果你没有充分的准备,宁可多鼓励,不要口出恶言。
有人说,朗朗这么牛很大程度上是从小就被他爸打出来的。这没错,朗朗自己也这么说,他的童年快乐并不多。当然这不代表我赞成要让孩子成才都要用如此这般暴力的方式,但我想说的是,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童年没有为长一些本领吃够苦头的,成年都要是以过分的平庸作为代价的。让孩子快快乐乐变傻的做法和让人痛痛苦苦变傻的做法同样不可取,关键在于你怎么样给孩子吃恰当的苦头。不是站在一边拿个小棍整天敲,更不是见到成绩不好作业不行就撕书仍本子小炒肉,更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为了磨练意志而磨练意志,为了找麻烦而找麻烦。
给孩子苦头吃并且有正面效果的前提是:你自己功夫过硬,孩子服你。绝不是因为你自己拳头硬,孩子怕你。
(感谢在先,请勿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