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本书,如果让你惊呼“居然还可以这样想” ,那么无可否则你读到了一本好书,更新了你的认知,至少让你有了阅读的惊奇感。
而如果你想要通过阅读体验惊奇感,推荐你去看哲学书,惊奇感肯定会有。
最近读到的《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就常常有这样的感觉。
1.同屋的人离开的时候用力甩上了门,我很恼火。
2.同屋的人离开的时候用力甩上门是为了要使我恼火。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思想实验:一列火车从远方驶来,左边是一条正在使用的铁轨,上面有五个小孩正在玩耍,右边是一条已经被废弃的铁轨,上面有一个小孩在玩耍,此时你正好路过这里,手边有个扳道装置,请问你会选择让火车改道,驶向那条被废弃的铁轨,从而轧死那一个小孩,还是说你会听任火车继续前行,从而轧死那五个小孩? 如果你是效益主义的支持者,你会选择让火车改道,因为效益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道德上正当的行为乃是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行为。显然拯救五个小孩的性命要远比拯救一个小孩的性命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所以效益主义者的选择是让火车改道。 但是也会有反对者指出,那个在废弃铁轨上玩耍的小孩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改变火车的轨道,是对他的正当权利的严重伤害。而效益主义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伤害少数人的权利。 以上是最常见的两种回答。在这个案例上,我还见过更多五花八门的回答,比方说,有三种选择不改道的理由: 1.正在使用中的铁轨上玩的孩子们一旦听到火车鸣笛,自然会跑开的。 2.火车铁轨之所以被废弃,肯定是因为不安全。如果改道,会把整车的乘客置于危险之中,当你试图牺牲一个小孩的生命来挽救五个小孩的时候,很可能是在用整车的乘客来挽救这几个小孩子。 3.如果选择改道,就会轧死那个遵守规则的小孩,这是在惩罚做对事情的人。虽然这个做法在这个特定的案例上满足了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但是会给整个社会传达一个错误的信息,人们因此不再遵守各种规则,反而会伤害社会整体的效用。 你觉得以上三个理由成立吗?为什么?我自己的判断是,前两个理由虽然有趣,但与这个思想实验并不相关,因为他们自行脑补了太多的情节,从而错失了这个思想实验的问题意识。相比之下,第三个理由则很好地推进了这个思想实验的问题意识,对效益主义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反省。
如何,感觉怎样?
人们长长觉得,哲学就是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跟诡辩很相似,能辩能说。但是觉得又不一样,好像哲学是有一些道理,因果性很好。
哲学,定义是爱智慧。为什么是爱智慧?因为毕达哥拉斯,历史上第一个自称为哲学家的人,他说,只有神是智慧的,和神相比,人最多只能算是爱好智慧。所以,哲学家就是爱智慧的人。这样说,又似是而非,谁不爱智慧啊,我也爱智慧,难道我天生是哲学家?
其实,这里的爱智慧跟接近友爱,友爱的最大特点就是温和而理性,也就是说,哲学家在对待智慧的时候,是一种彼此尊重和欣赏、温和且理性的热爱。这种爱不以占有为目的,而是以相互激励共同进步为目的。哲学家们闲暇的时光,去追求和享受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带来的乐趣,古语“philosopher”指的是在阳光明媚的古市场上,或者友人的宴饮席上,出于最纯粹的热爱去追求智慧的人们。
无论是上面说的摔门的人,还是到底选择拯救哪个铁轨的孩童儿,都是不断提出不同的角度,思考然后交流碰撞。
话语照亮深渊,思想驱策万物,这就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