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新的希望,2020年却在开年给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的始料未及。
在中国人最重视的年三十来临之际,先知先觉者已经开始体察到新冠疫情的危害性,并开始远离人群,减少外出,并备足口罩,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但是一向注重亲情的中国人,还是在三十儿的夜晚举家欢聚。
快乐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新年过后,大家开始越来越感觉到这种新冠疫情疫情的严重性,也越来越小心地出行。口罩、护目镜、酒精、医用棉球,一时间成了生活的必需品。
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小心翼翼过,从来没有这样谈新冠而色变过,从来没有这样与亲人近距离长时间地接触过…
猝不及防的无常,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忙碌的心,开始停歇驻足,甚至深刻的思考。
我们从未感受过生命是如此的可贵,也更加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
我们很幸运,有这样强大的祖国,以保护生命为最高宗旨;我们很幸福,有冲锋陷阵的医务人员和党员,为我们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
这场战役没有局外人。前方的全力以赴,后方的驻守家园,默默支持,让我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逐渐看到胜利的曙光。
我们从未如此感觉到亲情的温暖,那份牵肠挂肚,那份叮咛嘱咐…分离的亲人,终于可以每日长相厮守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在一起参悟体味人生的不易。
我们每天都深处在新冠疫情当中,深切感受到这是一个VUCA(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的时代——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复杂且混沌。
我们本来预期疫情很快就会结束,却没有料到它会席转全球。
随着全球一浪一浪的传播,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甚至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样的意外会发生。
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让每个人都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大大减弱,焦虑感越来越强,甚至上升为恐惧感。
龙应台说:“幸福就是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每天宅在家里,除了日常的生活以外,看书,写作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情趣。
英国作家毛姆写过一本书,叫《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如果,你有大把大把的时间,那是老天给你机会让你修整身心的。不要去荒废,把它留给读书吧。一个人若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大概就是给自己营造了一座避难所。
在书中你可以暂时忘却世界中的痛苦,让生命变得更丰盈。
其实,要真正地免于恐惧,只有内心强大才可以。这种强大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与修行。
古德有云:逆则贤圣,顺则凡夫。我们无数劫以来,都是顺着自己的习气,只有反其道而行之,逆着自我才能成贤成圣。
有句话说:自律方得自由。自由不是懒散,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
每日给自己规定要做的事情,要读的书,要写的文。这样一天下来,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感觉自己这一天没有虚度,自己掌控了生命的节奏,不是行尸走肉般的只是活着而已。
我们在世间有无奈、纠结,甚至被诸多的妄想、无尽的担忧侵扰得彻夜难眠。
其实,这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把虚幻的世间、虚幻的黑暗全部著实了,把自性的光明牢牢地封锁起来,不能外现。
祖师大德处处给我们示现:“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只要心灯点亮,没有一天不是好日子;只要有觉照的光明,黑暗将荡然无存。
当然,要想拥有这样的人生,需要非凡的人生智慧。
阅读让我了解别人的人生,写作让我展开自己的人生。
今年我决心将52本世界名著写成读后感。现已完成《基督山伯爵》《活着》《乞力马扎罗的雪》《挪威的森林》《沉默的大多数》《围城》《三个火枪手》,剩下的将有计划按步骤陆续完成。
要想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要想与亲人朋友长相厮守,要想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么,就要有一个坚强的体魄来抵御疾病的侵袭,外界的压力,和生命中袭来的雨和风。
So,每日坚持锻炼,成了我的日行功课。出不去时就在家做keep,举亚玲,做睡前瑜伽…运动可以随时随地,只要你有一颗自律的运动的心。
我只害怕一种落差: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很喜欢苏芩的一段话:人最好的状态是,脸上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三五岁、心理比实际年龄成熟三五岁。而越是看起来极简单的人,越是内心极丰盛的人。内心空白,才要装出一脸世故。简单到极致,也是一种竞争力。
简单到极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如我喜欢的台湾作家林清玄所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我很喜欢禅者的境界,但是,知道自己远没有达到此境界。
真正的幸福、真正的自在是来自于自己的本心,不在于外在的境相。舍去贪染放下攀缘,自心安住在湛然空寂当中,怡然自得。有缘来即方便度化,从来没有强求攀缘之心,一切回归平常心。
这就是禅者的境界。这样的生活当是快乐与幸福并充满法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