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过罗振宇《文明之旅》1031年,《连公主都能杀,古代“和亲”还是有效的外交手段吗?》的音频。在该音频的第四段落,罗振宇讲到了“涟漪效应”。
所谓的“涟漪效应”指的是:投放一个小小的变量,带动一个局部变化,再用这个变化去影响一个更大的局部,为实现最终目的,不断积累条件。
看到此处,不由想起质量管理中的“涟漪效应”。
(一)
现实世界和思想世界具有重大差别。在思想的世界里,我们往往用的是“因果律”,一个什么样原因,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对于简单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因果律”,有因有果,简单直接。但是在现实世界,对于复杂问题,“因果律”就很难应验,此时就需要用“涟漪效应”来考虑达到想要的结果。
质量管理问题恰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管理问题。
对于一个组织的质量提升,无法用简单的“因果律”来解释,只能通过持续的行动,然后再在上面叠加下一步的行动,不断尝试着向最终目标接近。
质量管理要提升人员质量意识,仅仅人员质量意识提升了,组织的产品质量就提高了,不一定,还需要其他工作来配合;质量管理需要高素质的生产员工,仅仅高素质的员工,组织的产品质量就可以提高,也不一定,还需要良好的产品设计;良好的产品设计就能生产出符合顾客要求的产品,不一定,还需要优质的原材料和优秀的工艺保证。看来这质量管理确实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多要素、多过程、全管理链条的工作。
每一个要素、每一名员工、每一个管理过程持续不断的进步,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组织的质量管理工作才可以提升,最终产品的实物才能够满足顾客要求,超越顾客期望。
(二)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某主机厂所反馈公司交付产品外观存在划痕,生产人员、检验人员认为用户要求过高,吹毛求疵,划痕又不影响使用,不能算作产品质量问题。
这是一个典型的质量意识方面的问题,质量的定义是满足要求,这个要求指的是顾客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生产者的产品规范要求。在质量管理中不害怕个别产品的问题没有被发现,害怕的是认为这个问题不是问题。
采购部门为某车载产品采购的元器件,未办理转用途手续,直接将该器件发到另外一款航空产品中使用。该问题被质量部门查清后在公司扩大经理办公会中通报批评。会后,采购部门的领导和调度人员认为,虽然没有按照制度办理相关手续,但是经查看图纸,该器件在两型产品中所使用的检验和老化筛选要求一致,于是认为质量部门属于虚张声势,小题大做,完全没有必要通报该事项。
某产品交付紧张,边研制边生产,由于技术问题太多,临近交付,产品尚未生产出来,更谈不上检验合格。项目经理给总经理汇报说,产品就堵在了质量检验这个环节,于是总经理向主管质量工作的领导发微信,过问该事项,要求质量部门抓紧检验进度,在产品合格的情况下尽快放行。平常对质量管理工作不多过问的总经理此时关注了质量检验工作,质量部门是压力山大!
所有的这些,事情不大,最终的结果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扔下了一块小石子,湖面整体平静,但是负面的“涟漪”荡来荡去,抵消了多少正面的推动,削弱了质量管理最终结果。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虽然每片雪花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雪崩的罪魁祸首,但其实每片雪花都对雪崩负有责任!
一个组织的产品质量最终出了大问题,设计人员、工艺人员、生产一线人员、销售人员以及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似乎都觉的很冤枉,平时自己似乎都很重视质量,从来也没有说过质量不重要,但是最终各种结果叠加,产品质量还是出现了问题,影响了组织的总体经营目标和发展。
(三)
苏格兰的一首民谣说到,“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这传说是英国约克王朝的末代君主理查三世的故事。这一枚铁钉的失误,和一个王朝的存亡,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它是这一层影响下一层的“涟漪效应”的结果。
针对质量管理中的“涟漪效应”,大家该怎么做呢?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脚踏实地,“零缺陷”地做好每件事情。
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时,器件的选择要留有余量,器件的使用要讲究,要考虑各种异常现象;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性能,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环境适应性等通用质量特性;在产品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整个寿命周期的保障性,确保自己的设计输出正确,能够指导后续的生产、交付和维护。
工艺人员在编制工艺文件时,要考虑到产品的生产条件和工人工作能力,将设计的意图在生产阶段有效落实,在工艺技术上确保生产顺畅;持续提升生产制造技术,通过工艺技术的进步提高产品实物质量。
生产人员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工艺文件进行规范生产,杜绝“违规操作”和“低级错误”,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且不可“差不多就行”,“糊弄过就行”,“挣到工时就行”,要为自己生产过的产品质量负责。
管理人员要深入一线,解决一线存在问题,通过管理改进提升产品质量。
高层管理者要坚持“三现”主义,多到研发和生产一线走走,且不可像皇帝出巡一样,到研发、生产现场又是办公室主任、又是宣传部领导,前呼后拥,好大的阵仗!高层管理者一定要多了解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不要想着没有准时交付,肯定是最后一道工序—检验的效率不高。前边出了问题不抓紧解决,只从后端检验提高效率,质量检验部门在巨大压力下难免“放水”、以至于将不合格的产品流出厂外。
高层管理者讲话、行事一定要考虑周全,维护组织的质量底线,您的一举一动影响着中层、基层员工对于质量的看法。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说过,工人是按照管理层的态度来工作的,如果他们对产品的性能不在乎,那是由于他们感觉到管理层不怎么重视的缘故。一个有经验的质量检查员只要跟总经理说上5分钟的话,就能99%猜出总经理的工厂质量水平。工人就像一面镜子,你所看到的反射影像就是你自己。其实这也是质量管理原则中“领导作用”的体现。
组织的设计人员、工艺人员、生产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公司高层,需要处处努力,认真细致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通过自己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实物质量,进而推动组织的经营质量。
所有的这些都是正向的水波,推动质量提升的涟漪逐级扩大,量变到质变,企业的质量慢慢就得到了提升。
质量管理者应该在组织的资源上,应用尽用;在质量管理的步骤上,逐步深入;在质量管理的方法上,“质量管理体系”、“零缺陷”、“全面质量管理”多种手段并用。观察现实中企业的其他综合管理工作也是这样。一个管理活动做出来了,往往不是直接奔着结果去的,它是先奔着一个局部目标去,释放出一个基本信号,然后看看周边的反应,再进行下一步的动作。
在实际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在企业的运行中,持续的行动者需要忍受外界的质疑和批评,因为他们知道成功往往需要一系列小步骤和行动的积累,面对复杂系统,哪有一蹴而就,一试就灵能够解决所有质量问题的灵丹妙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