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作为地球上79%水资源的承载地,占据了地球面积70%的面积,是这星球不看抹杀的一种存在方式!而它,时而深邃静怡,时而狂暴喧嚣,却至始至终,用它的颜色,为整颗星球奠定了蓝色的底色。
而且,相对于已经逐渐失去神秘的陆地区域,海洋那些丰沛的生物与矿藏资源,那些未被开发,未被探索的地域,如此庞大的未解之谜吸引着好奇心旺盛的人类去探索它蓝色之下的秘密。
在欧美影视圈于中流砥柱之称的BBC电视台,(另两位是以品质著称的HBO和脑洞清奇的NETFILX),秉承他一贯的注重时事的传统,在2001年创造出曾经辉煌一时的《蓝色星球》之后,用十六年的等待,和四年的艰苦拍摄,为观众呈上技术进步后,更加精良,清晰,更加引人入胜的第二季!
(就DVD宣传封套的清晰度而言,第二季的像素清晰度明显超越第一季许多。这也奠定了第二季画面清晰度远胜第一季的基础!)
在影视圈内人人皆知,“海洋类纪录片的拍摄难度是陆地上拍摄的5倍。”所以,2001年《蓝色星球》以其庞大的拍摄时长和工作量,渊博的海洋知识储量,匪夷所思的拍摄难度,打败之前所有的海洋类纪录片,导致整个海洋类纪录片在十年范围内难出其右。其后,能够望其项背的唯有海洋歌剧一般的《海洋》(2009年上映,有法国导演雅克•贝汗统筹拍摄,用法国人的诗意来表现整个海洋的博大恢弘),以及将现实展示到残忍极致的《海豚湾》(2009年上映,由导演路易•西霍尤斯拍摄,其中海豚血染红整个海湾的镜头堪称海洋类纪录片最血腥片段,以其锋利的指向性获得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海洋》用一场歌剧的时长,让观众在宛若幻梦一样的镜头里流连忘返!)
(而《海豚湾》用一场惨烈到极致的猎杀,将最现实也最残忍的海洋生物处境,直接灌输到观众的眼球与神经,令观众在战栗之余,认真体会我们对于海洋生物所犯下的罪恶!)
而相较于前两者电影类时长的限制,《蓝色星球》立志用其百科全书一般的信息含量,书写新的传奇。
4年前,导演詹姆斯•霍尼波内开始着手《蓝色星球》第二季的前期拍摄。在长达4年的拍摄周期里,他带领着2001年的《蓝色星球》原班拍摄团队,经历了125次辗转行程,访问了39个国家,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地的陆地和海洋。在整个拍摄周期里,累计长达6000多个小时的水下拍摄时长,从波涛汹涌的海岸到静匿深邃的深海,将其中的景色尽数收罗其中。
所以,第一集就用八个系列的故事相互交织,把整个浅海的故事讲述给观众——宽吻海豚和柳珊瑚的共生;猪齿鱼利用石块敲贝壳(打破传统观念里鱼类7秒记忆的流言);珍鲹与燕鸥的相互捕猎;伪虎鲸和海豚的相互交流,冲浪海豚对于冲浪的热爱并不是不是的需要,而是交流的过程;巨藻森林里游弋的海獭和海龙;巨头鱼为了维护种群的自身雌雄转化……将全世界各地不同的生存状态呈现出来,让观众在领略这份美丽的同时,珍惜现在的拥有!
(冲浪海豚竞相追逐的一段,呈现出的效果最好,但是拍摄环境是最为恶劣的!)
(珍鲹与燕鸥幼鸟的捕杀这一段,颠覆了人类惯常的,鸟类猎杀鱼类的传统认知。)
(极地冰海,海象和北极熊这一对冤家,相互守望的镜头,莫名的透露出一股子无助!)
这些镜头的形成,离不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对于第一季,第二季画面清晰度的提高,使得不管是海面上的波涛汹涌,还是海面以下的光影变幻,都更加的美轮美奂。而航拍技术的大规模引入,那种快速推进的镜头感,不由得让观众在屏幕前,眼睛脱离不开镜头的快速推移,放缓呼吸,不转睛的,沉迷。
在例行的每一集最后十分钟的《探秘蓝色星球》的工作花絮里,BBC顺势向观众介绍着摄制组在拍摄过程里,所经历的努力与艰辛。
(探头摄影机只是他们那些常用镜头的一种!)
BBC历来舍得在追求效果的前提下花大价钱投入制作过程。这次拍摄过程里,不仅仅是以往常用的人类潜水,潜水艇拍摄(第二季累计了1000多个小时的潜艇拍摄时长)。就仅仅在《探秘蓝色星球2》前几分钟的花絮里,就出现了四五种剧组新使用的,绝对算得上领先技术的拍摄机械——能够最大程度利用海底光纤的微光摄像机,抓拍昏暗环境下肉眼无法察觉的细微之处;为了进一步贴近观察小型生物活动,又不惊扰他们而使用的探头式摄影机;贴在大型生物如鲸类、海豚一类大型快速运动动物身上的吸盘式摄像机,用它们的第一视角追拍他们的生存状态的;用来抓拍快速运动物体的高速摄像机,拍摄高速运动过程中的固定对象的慢镜头……而且最为令人称道的一点,由于潜水技术不断的发展,潜水设备不再产生大量的废气与气泡,不会像以前那样大规模的惊扰影响海生生物的正常活动,也使得我们可以将镜头尽可能的拉近这些生物,记录下他们的生存点滴。
(导演詹姆斯•霍尼伯内 James Honeyborne就是有才,能够利用BBC现今世界顶级的拍摄资源来完成自己的成果!!!)
而在海面以上,过去的直升飞机搭配传统16MM胶片拍摄方式,那些昂贵、嘈杂和尾大不掉的毛病,被现今兴起的超高清无人机所取代。(这一项拍摄活动,必须在获得拍摄地有关部门许可以后方能执行。特此周知。)
无人机航拍,一方面保持了直升机航拍的大气和推进感迅速的镜头感;另一方面,较小的噪音减轻了对拍摄的海洋生物的惊扰,而操作灵敏度的增加使得更容易抓取生物生活细节的机率大大增加!
而除了导演詹姆斯•霍尼伯内之外,为了承接第一季的好口碑,制作组和配乐大师汉斯•季默再次携手合作,老搭档基础上,添加了新时代风格的摇滚乐队电台司令(RedioHead),用汉斯季默拿手的交响乐和电台司令的新世纪摇滚相结合,创作了“潮汐”管弦乐来承接整个系列,表现出海洋运动的声音!
而站在镜头前用他平实优雅的声音为整个系列配音解说的,是见证BBC动物纪录片整体进程,在第一季就用其睿智和声音征服所有观众的——91岁高龄的大卫•爱登堡爵士。
(老爵士和超长待机的伊丽莎白女王一样,是1926年生人。在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里,伊丽莎白女王见证了日不落帝国从辉煌走向如今的整个兴衰,而老爵士用一辈子和动物打交道的经历,见证了全球动物保护事业的兴起到如今的进程。)
(老爷子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动物探索和保护事业!)
秉承了BBC纪录现实的传统,响应整个环保主义进程的阶段性。《蓝色星球》用他美轮美奂的镜头语言,记录并且向观众展示了整个海洋的魅力——那些在高速摄像机镜头下蓝色水晶一样的海浪;一汪碧蓝里面猫眼般点缀的小岛;挣扎在捕食与被捕食生态循环里,但依旧生机勃勃的海洋生物们……配合这时而磅礴,时而细腻,时而悲戚的背景音乐,提醒我们,这琉璃一般的美景,如斯强大又如斯易碎。
《蓝色星球 》系列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视觉化的享受,而是作为一种环保的提醒,也是对于当下海洋生物科研的一次探索。
(BBC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历来呈现给观众的影像只是其作用很小的一部分,更大部分的成果是,国际环境监控组织的数据与生物信息采样和数据记录。这是全球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原始数据采集。)
整个过程是对海洋之美和一些行将消失的物种多样性的一种即时的记录,对于生物灭绝进程加快和保护整体多样性的亡羊补牢好未雨绸缪。
于是,我们在惊叹海洋的瑰丽之时,也被潜移默化了海洋逐渐受到的破坏。作为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摇篮(此处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海洋在培养出如斯庞大浩瀚的生物文明以后,逐渐被人类开掘发展,甚至于破坏。而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生命摇篮的副作用后,开始积极地投入拯救资源,整顿自身行为的过程里。从敬畏到开拓再到回归保护,在经历这一切之后,我们只希望能够海洋一如既往的蔚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