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欤?”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欤?”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欤?”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请教,可以让仲由担任大夫吗?孔子说,仲由勇敢果决,担任大夫有什么问题呢?又问,可以让赐担任大夫吗?孔子说,赐,识见通达,担任大夫有什么困难呢?再问,可以让求担任大夫吗?孔子说,求,多才多艺,担任大夫有什么困难呢?
这段话里提问题的人是季康子,季康子年纪非常轻,这个时候大概二十多岁,就已经当上鲁国重要的卿相的位置,鲁国的正卿,为什么呢?因为他是鲁国世袭的贵族。
鲁国有三家贵族势力特别大,就是孟氏、叔氏、季氏,这个时候是季康子接位,他打个二十几岁,孔子这个时候已经六十八岁都过了,因为孔子从五十五岁出去周游列国,到六十八岁才回到鲁国,回来之后担任国家顾问,而季康子这位年轻的大官,负责执政。
他就请教孔子这位老先生,您的学生里面,第一个子路,第二个,子贡,第三个冉有,他们三位可以从政,担任大夫吗?
第一个他问到子路,孔子说了,子路这个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果”,“果”代表勇敢果决,任何事情,关键时候,他勇于判断。这不容易的,像作战的时候,到底是进攻还是退守,还是要如何去防御等,这个时候就需要果决,所以一个人有一种专长,一种特质,培养出来之后,跟别人不一样,比别人更杰出一些,他就可以从事政治活动,你只要找适当的职位给他做。所以他说,子路非常的果决勇敢,从政有什么问题呢。
第二个学生,子贡,孔子说,子贡这个学生,用一个字来讲,叫做“达”,“达”代表识见通达,如果你要当外交官,孔子说你要出主意,那么子贡就是很好的人才啊,他对许多事情看得很透彻,看得很完整,做官有什么问题?
第三个学生,冉有,孔子也用一个字来说,叫做“艺”,“艺”代表 多才多艺,所以孔子对学生很了解,知道他各有特色,如果你要做官,代表什么?国家需要人才,我们常常提到孔子的学生里面,人才教育,人格教育,人文教育,单个层次,你要问人才,孔子学生人才不少,做官就是需要把一个人当成人才来用,他才能够就那个位置来造福百姓,来服务国家。
紧接着下一章的内容,跟孔子的学生,要不要做官有关的。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季氏想派闵子骞做费邑的县长,闵子骞对传达的人说,好好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有人来找我,我一定逃到汶水以北去了。
汶水以北就到了齐国了,就是说我要离开鲁国了,你如果在找人来跟我说,让我做官的话。
闵子骞是我们一再提到的孔子学生里面,德行科的第二名,第一名是颜渊。他的孝顺特别有名,那么闵子骞当然是很有才啊,但问题是,季氏要让他担任费邑(鲁国一个重要城邑)县长,那你如果真的去做县长的话,就等于是把季氏当作你的领导,作为老板,而季氏本身的表现,有待商榷,等于是说,良禽择木而栖,对于闵子骞来说,他不愿意为季氏家族来效劳。
这里面见仁见智了,有人说你现在先把官做了再说,好好可以造福百姓,让别人做,做的更差,对百姓更不好了,但是有时候另外一种考虑,就是说你如果,替他做官的话,将来你的想法,跟他的政策,有冲突怎么办呢?
就是孔子另外一个学生,就是刚刚提到的冉有,就正好犯这个毛病,将来就会看到,冉有替季氏管账,管到最后,增加税负,让季氏的钱越来越多,孔子非常生气,说出最重的话,叫各位同学,可以鸣鼓而攻之。
子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批评他的学生,冉有,为什么?孔子非常伤心,好好教学生,教了半天,你出来做官,你没有为百姓着想,只替你本人的老板着想,只为你的领导谋福利,没有替百姓谋福利,这完全违背孔子的教训。
所以有时候你身不由己怎么办呢?你既然做官了,拿别人薪水,别人叫你做的事,你又违背你老是的教导,违背了原则,那怎么办?
所以闵子骞很可能不愿意陷入这样的困境,觉得说,季氏这个家族的人,在鲁国,很多表现不理想,譬如说鲁国有鲁君,另外还有三家,这三家跟鲁君之间,有各种竞争、斗争的关系,并且季氏的家族,曾经把国君赶出国去,他有能力另外设立一个鲁国的国君,到这个地步。
所以这边我们看到孔子的学生,前面三位呢,是季康子请教孔子说,这几个学生怎么样,孔子说,做官都不是问题,人才是毫无疑问的,另外一个学生闵子骞,德行是特别好的,他就不愿意蹚这个浑水,因为我们都知道,在鲁国做官,孔子本身就做过了,做了五年,做到司寇,还行摄相事,最后还是,周游列国去了,那你孔子都没办法发挥他的抱负跟理想,那孔子的学生呢?恐怕处境会更加艰难的。
所以闵子骞的选择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篇就可以知道,一个人作为人才,他对于自己的出处进退,要有怎样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