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听到小品《取钱》里冒出的河南话是为了诈骗,心里挺不舒服的。单说特色,河南话要说第一,东北话是肯定不服,所以,为了区分普通话,提升效果的说法可能是实情,但绝不纯粹。
那么,河南人民有些堵心也是人之常情。从人情讲,西安一名张姓河南籍律师以“地域歧视”和“侵犯河南人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北京电视台和该小品编剧及演员,向所有河南人公开赔礼道歉,也是基于他的乡土情谊,无可厚非。
放大了来讲,假设日本拍摄一个影片,影片直言侵华的伟大……这位律师为中国发声,你们还会说他矫情亦或玻璃心?
国家有一些痛心的历史,河南也有某种伤疤。既然有人提出抗议,就说明它的出现有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可以用吃瓜群众的心态去围观一下,看看热闹,但还请设身处地的想一下为什么有人站出来发声,换位思考后,再发表言论如何,至少玻璃心这样的调侃会不会减少。
律师的发声,不排除想通过这样一起诉讼进行炒作,提高个人知名度的可能,也可能他只是单纯的想让类似歧视的事件减少再减少呢。蹦出这样的小插曲,历史因素也好,现实情况也罢,总归是有梗在,才能发酵。是不是文艺作品和表演应该关注一下河南人们的心情,春节是我们大家的春节……喜庆是我们共同的喜庆……
客观的讲,无论是何方言都是我们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视作品也好,文艺表演也罢都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能成为发扬文化的工具,河南方言作为文化的要素要毫无怨言的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
河南方言在中国像极了中国话在全球,当我们落后时,中国话在国际上的席位如何;而强大的中国是中国话国际化的后盾。即使有后盾,也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从这个层面上讲,河南人民大可淡然一些,河南形象河南方言都是我们河南的象征,毫不客气的说,它们的地位和使用取决于我们河南的强大与否,发展自己,强大自己,提升自己才是我们正名的王道,而不是单纯的要求别人照顾我们的感情。太强的自尊心会让别人远离你,生活中,还有一种理论,惹不起躲得起。
在中国这个和平求发展的大氛围里,河南应该奋发向上,而不是处处设防,时时炸毛,我们可以不断提升,关键时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