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一个同学妈妈说她教育儿子的故事,她说儿子现在初二,学习上基本处于自管状态,晚上学校作业和课外作业儿子自己安排,作业质量和课外作业的量都儿子自己负责,儿子爱玩手机,也是不限制,只是有时适当提醒一下。周末孩子课外班,包括周六半天从小坚持的特长运动,都是儿子自己去,父母周末都要工作,中午吃饭也是孩子带钱自己解决。
我惊讶地问:他都能管好自己吗?同学妈妈说:她想开了,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好坏他自己负责,无论学习好坏,将来都会有饭吃。作为本市的口碑民办学校,他儿子学习并不差,一般在班级前20,偶尔还能到班上前五,成绩不太稳定,但是很有潜力,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喜欢玩游戏。
她妈妈告诉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她说四年级前她是一个全职妈妈,对儿子的学习管控得非常严格,经常会因为教育的问题和儿子发生冲突,后来在四年级时,有次妈妈体检,查出身体很多部位有”结节”,医生诧异的说:这么年轻,怎么有这么多“结节”?
回家后她就想问题所在,反思这些年的教育方式,她突然觉得自己这些年自己的做法未必正确,于是她开始改变,她不再只盯着孩子学习,把学习交给孩子自己,刚开始,孩子成绩一落千丈,但慢慢的孩子成绩开始上升,而她也不再做一个全职妈妈,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去开启自己的事业。
现在课业繁重,每周五她都会和儿子一起去散步,她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儿子,儿子和她的关系也变得亲密,只是对于游戏,儿子有些控制不住,她说等他开窍的那一天,等他自己能管住游戏的那一天。
很佩服他妈妈的做法,给与孩子充分的信任,让他自由地成长成自觉的孩子,这中间肯定会遇到弯路,遇到坑洼,但人生那么长,谁又能保证一路上都是康庄大道呢?只要能发现错路,改正路线走上正轨,摔倒了再爬起来,最终一定能到达人生的目的地。
想起春节时看的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英剧“德雷尔一家”,这部剧是由著名的《希腊三部曲》改编,故事讲述一个英国的寡妇,由于生活所迫为了节省生活开支,把家从英国搬到了生活成本更低的希腊科孚岛,如何带着一家四个孩子,融入岛上生活,如何陪伴四个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剧中第四个孩子的原型,他写的也就是他们一家经历的故事。
剧中的德雷尔夫人,在教育三个青春期和不爱学习、狂热迷恋动物的小儿子时,就是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呵护他们的心灵感受,让他们自由探索自己的人生,通过不断的挫折、犯错、失败来自我修正,从而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最后几个原来看起来并不出众的孩子成年后,都拥有了幸福的人生,其中大儿子成了大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迷恋动物的小儿子,也就是《希腊三部曲》的作者,成了英国家喻户晓的动物学家;唯一的女儿成了旅行家。
再看看最近火遍全中国的天才少女谷爱凌,看了她的成长故事,特别羡慕她那自由快乐、不断探索自己喜爱的事物、勇于挑战的性格,从小就目标明确、为了梦想,如何让自己在学业和训练之间平衡?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如何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各种任务?
这其中很大功劳一定要归功于她妈妈的教育,有次记者问谷爱凌:你妈妈是“虎妈”吗?谷爱凌笑着说:我妈妈是“兔妈”,虽然我们不知道她妈妈具体做了哪些?但想必一定很尊重她的选择,不会轻易帮她做选择。
不然谷爱凌不会面对镜头如此自信,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期待,她明确滑雪不是她的终身事业,她有很多的爱好,她会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有次接受采访时,一本正经地说:也许我将来可以做个“美食评论家”。
由此可以看出谷爱凌是个心灵很自由的孩子,并且在成长中培养了高度的自律,勇敢、坚毅的性格,有这些品性的孩子,怎么能不成功呢?
反观如今的教育环境,在名校还是稀缺资源的国内,在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现实下,大部分家长不得不焦虑,孩子在学校和课外班之间疲于应付,“内卷”的势头早就波及到学前教育,很多家长和老师眼里分数依然是最大的价值,学生被家长和老师们奋力地往前推着走。
我们希望看到的:朝气蓬勃、充满求知欲、探索欲的学生越来越少,这些一直被动学习的孩子,即使小学初中成绩尚可,可到了高中、大学,他们能一直保持学习的劲头吗?他们能很自律地自主学习吗?他们能明确自己学习的意义吗?能轻松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吗?
著名心理学教授陈默说过:别用做老师的方式做父母,妈妈的真正角色是“老母鸡”。孩子在外是有自己的压力的:学业、同伴、师生关系,乃至将来进入社会,压力更是来自四面八方。但每一次回到家,如果孩子感觉回到了遮风挡雨的地方,还有父母适时地给他疗伤,那么家就是成了他们的港湾,如此一来他们是不是就更有力量重新出门迎接挑战,战胜困难?
做“虎妈,还是“兔妈”,你怎么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