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成长教练之路 第7天
【任务描述】
无条件的接纳孩子
当孩子生病时,我们会因为他成绩不好而不给他治疗吗?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会因为他平时不懂礼貌而将他抛弃吗?当孩子受委屈时,我们会因为他平时总惹事生非而不管不顾吗?无条件接纳这件事其实一直都在家中发生,不论孩子有多丑,多笨,多坏,多不听话。
无条件接纳本就是每一个父母对孩子最底层的无私之爱,只是当这份爱装在一个“教育理想”的框里时,它的能量就被限制和低估了。这个“教育理想”就是我们心中的“完美孩子”形象,这个形象的形成源于我们的成长经历、社会经验和认知局限。
它也许是父辈给我们的,也许是我们臆想出来的。不论成因如何,当在我们心中产生了这样的分辨之时,它就会开始左右我们的教育行为,让孩子尽量按照这个理想的模型来成长。也许这个模型精细无比,也许这个模型只是几条是非判断的逻辑语句。当孩子没有按照这个模型发展时,我们便开始出手纠正。
作为孩子的父母,不得不承认,当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我们就要做好与他分离的准备。孩子并不是我们的私有物,而是一个具有独立行事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人。他和我们一样,并不希望被控制,被约束,而是希望被接纳,被尊重。
当我们心目中完美孩子的模型,碰上现实中思想独立的孩子时,在底层无私之爱的力量推动下,我们便开始了完美孩子的塑造计划。可惜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那么听话。因此为了让他们听话,父母的无私之爱,被我们刻意的包装上了虚假的条件。看似只有满足条件时,孩子才被认可和接纳。
从这个角看,这纯粹是个教育技术问题。我们抓着人性中,需要被爱这条“教育缰绳”,来实现我们的塑造计划。本心是源于无私之爱,结果却产生:孩子为了索求接纳和爱,不敢做自己、自我价值外部条件化。不但如此,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随年龄而增强时,这条缰绳将越来越无力约束一个想要独立自主的人。叛逆也就随之而来。
事实上,自我价值外部条件化这件事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未成年之前,从小到大的价值条件化教育灌输,让我们成年之后形成依赖型人格,导致行为动力依靠外部评价、不敢做真实的自己。由于发展目标也基于外部条件和评价,因此目标也会局限而不坚定,实现目标后之后,便出现了发展的停滞,职业的迷茫。
而这一切的结果,都是源于我们的一个教育技术的失误:把无私的父母之爱,包装上一个虚假的外部条件,并成功让孩子信以为真。
所以无条件接纳,无非是把我们对孩子的爱,再次毫无包装的呈现给孩子而已。虽然这样做,我们丧失了一条教育的“缰绳”。但换来的,是孩子的安全感、内在的价值感、以及自我充分发挥的掌控感。
通过无条件接纳,让孩子确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被父母接纳的。而且这份爱和接纳,与自己的行为无关。父母虽然会对自己的行为有约束、有教育,但从来不会用爱和接纳来作为约束行为的交换条件,这样的分辨,会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踏实。
叶上闻
公众号:生涯叶上闻
2018年7月17日